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多的战争,但是最让人心痛的王朝就是清朝,毕竟中国也是领先世界的水平,在清朝末期被西方列强不断侵扰,却无能为力,非常令人痛心。
在清朝历史上,甲午中日海战中清朝的大溃败更是让人大吃一惊。当时面对日本的舰队,李鸿章派出了北洋水师,当时的北洋水师号称是第一海军,如此厉害的舰队竟然被日本舰队打到全军覆没,其中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在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件事上,其中有两个人起到重要的负面作用,如果他们能够正确选择做出决定,中国的历史很有可能要被改写。
第一个人就是李秉衡。
李秉衡对清朝是有巨大帮助的人,在中法战争中表现尤其亮眼,展现出了他的能力不凡。按理来说,这样一个人应该能够明辨是非,在甲午中日战争这样的问题面对同仇敌忾地抵御外敌,但是李秉衡却做出了相反的行为。
在当时的清朝朝堂内部,有不少官员组成了一个派别叫清流派,而李秉衡就是其中一个。清流派普遍对李鸿章没有好感,认为李鸿章就是一个只会夸夸其谈的奸臣,因此清流派的人都想在官场上干掉李鸿章。
李鸿章是北洋水师的缔造者,在北洋水师和日本舰队交战时,李秉衡却想趁机打击李鸿章,如果李鸿章失败了,那么清朝朝廷很快就会处置李鸿章,李鸿章的官宦生涯就算是结束了。
在甲午战争时,李秉衡是山东巡抚并且还负责山东的防务问题,而李秉衡正是因为出色的军事才能才被专门调到山东来的。这里要说明一下的是,清朝末期山东的地理位置更加重要一些。
在山东担任巡抚的李秉衡面对支援北洋水师舰队的任务,用烟台守军薄弱的理由给搪塞过去了,当时的北洋水师陷入日军的包围中孤军奋战。
日本舰队方面为了能够加强对北洋水师舰队的进攻,日本派出军队在山东登陆,准备对黄海上的北洋水师舰队来一个里外夹击。当时登陆山东的日本军队只有2万多人,而李秉衡手中的军队有三万之多,数量上占据优势的李秉衡并没有选择支援抵挡。
处于腹背受敌的北洋水师舰队很快就损失惨重,一直渴望出现的援军始终没有出现,最后北洋水师官兵包括丁汝昌、刘步蟾等人全部以身殉国。
如果李秉衡当时能够放下私人恩怨以民族大义为主,也许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就会不一样了,毕竟在各方面中国都是占据优势的。
第二个人是翁同。
李鸿章当年创办北洋水师是花了大价钱的,总共耗资三千万两白银,购买的军舰也是当时世界先进的,而甲午海战的对手日本真正发展水军还是受到中国的影响。
翁同龢是光绪皇帝的老师,他和李鸿章在朝堂上平起平坐,甚至还要略高一点,因为翁同有皇帝帝师的身份。翁同龢并不是一个耿直的知识分子,而是善于玩弄权术为自己谋私利的人。
当时清朝给北洋水师每年的经费是500万两,翁同龢担任户部尚书掌管天下钱财,北洋水师的经费扣除了100万两银子给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剩下的400万两总是用国库亏空为由拒绝给李鸿章经费。
翁同龢这样做的原因就是想要整垮李鸿章,因为两人站在不同的阵营党派里。在翁同龢掌管户部的六年时间里,北洋水师没有拿到清朝的军费。反观当时的日本,日本在国内开展捐款,日本的军舰也是更新换代很快,水平不断提高。
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北洋水师在战斗过程中打着打着就没有炮弹了,舰队中的穿甲弹也少得可怜,甚至还有哑弹。最后的结局相当悲惨,在这悲惨的背后有翁同龢私心的因素,个人的私人恩怨引发国家民族的危亡失败。
中日甲午海战的失败让中国彻底跌入深渊,对中国民众的影响非常大,引发更多的有志之士选择革命的道路,也启发很多商人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开始艰难的独立富强之路。
回头再看看甲午中日海战,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清朝的失败是必然的,朝廷内部派系斗争如此激烈,在面对民族危亡的时刻,都不能明辨是非,分清轻重缓急,这个王朝已经坏透了,战争的失败也是自然而然的结局。
如果李秉衡和翁同两人能够与北洋水师合力对抗日本舰队,胜负犹未可知,也许那时的结果将会改变历史,只不过这一切都是假设而已,历史就是历史,没有重来和假设,唯有吸取历史教训,铭记历史保持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