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鬼子进村后,往往会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但也有例外,日本鬼子见到什么东西都敢抢,却唯独不敢动村里形状各异的石块,这是为何呢?
要解答这个疑惑,还得从太行山区,一场红红火火地全民运动开始说起。
抗日民兵正在查看自己的武器装备
1941年夏秋季,训练班培训出来的“种子”陆续回到各地开始普及,一时间根据地“村村会造雷、户户有地雷”,涌现出了一大批民兵英雄。1941年以后,各个抗日根据地大力在民兵中普及地雷战术。中国军队相继在武乡县温庄村和黎城县东崖底开办了第一届地雷训练班,分期培训部分民兵队长、以及武工队,刘鼎、石玉成等专家亲自向学员传授知识,并编写了《地雷制造使用法》、《各种地雷触发装置法》等小册子。
手抱地雷的民兵英雄代表
当时的一本民兵爆破教材,这样介绍雷壳的选材:“铁壳当然好,此外铁壶、酒瓶、醋坛、罐头盒子、木头、凿孔的石头等等,无一不可用。”最初,八路军准备普及铁壳造雷技术,但大家很快发现,大部分基层单位缺乏安全的铸造条件,于是只得改为因地制宜,因陋就简。
当时曾有有民兵英雄编了句顺口溜:“一块青石蛋,当中凿个眼,装上四两药,安上爆发管,黄土封好口,弦子拉外边,事先准备好,到处都能安,鬼子来扫荡,石雷到处响。炸死大洋马、留下机关枪,保卫老百姓,保卫公私粮,石雷真顶用,大家赶快装。”在实践中,抗日军民逐渐发现石头最适合作地雷。首先石头遍地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次,石雷伪装性好,而且石雷的杀伤效果也很出色。
当时遍地是造石头雷的场景
石雷战之前妇女放哨都是拿针线活,后来全都改拿钢钎敲石头,山上山下沟里沟外,叮叮当当响成一片。这动静,八路军听着高兴,说明人民已经发动起来了;鬼子和伪军听着闹心,这以后要吃到多少石雷?在制作地雷的过程中,抗日军民有效进行了分工。青壮年都参加了青救会,青年抗日先锋队等民兵组织,白天劳动生产,晚上打铁制作钢钎。挑选和搬运石块,还有验收石雷也是青年民兵的活。老人们则负责碾制炸药和制作引信爆发管。年轻的妇女和儿童一般是一边放哨,一边给石雷掏洞。
拍摄《地雷战》的村庄如今已经是旅游景区
所以,遍布的石头中暗藏着大大小小的石雷,你说鬼子进村后怎敢乱动?抗战的胜利来之不易,先辈们发挥了无穷智慧和勇气。这些可歌可泣的斗争和事迹永远值得我们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