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太师一般都是虚衔,属于一种荣誉,王爷是皇族不是官。六部尚书各掌其事,各司其职,开封府尹则是实打实的京城一把手了,这些职务里面权力最大的非丞相莫属。
(北宋第一大奸臣蔡京也是太师)
我们一个一个来分析,先说说太师,太师是“三公”(也叫三师,分别为太师、太傅、太保)之一,赵匡胤自建立宋朝以来,继承唐制,保留了三公、三师,作为不具实权的一种荣誉官衔,在北宋得此殊荣者并不多,尤其是太师,整个北宋只有赵普和文彦博两人因其功高厚德,朝野推崇,得拜太师。太师是正一品官,属于加官,并非常职,与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都属于一种荣誉官职,并没有实权,但地位尊崇。
王爷是皇族,不属于官职,因此在提问中王爷的加入就显得多余了。
宋朝的宰相也叫“宰执”,即宰相与执政之统称。在宋朝宰相只是泛称,正式名称叫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的副手叫参知政事(执政,副宰相),宋朝的宰相制度有过多次改革,宋初,沿袭唐制,但又有所变化,宰相之外又加设参知政事,最初是为了分宰相之权。同时,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其权力大大削弱。宋神宗元丰改制,取消参知政事,常设四名宰相,分别为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
南宋高宗时期,以左仆射、右仆射兼领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宰相,门下侍郎和中书侍郎变成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孝宗乾道改制,以左、右仆射兼领中书平章事为左、右丞相。自孝宗起,丞相职权得到大大提高,不仅执掌尚书省、中书省事,连六部都直属于宰相,左右丞相成为当时全国最高的行政长官,不仅领衔百官,而且权力也完全超越北宋。
《宋史.官职制》有云:
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
可见,宰相自北宋建立起便握有大权,到南宋中后期,更是成为统摄百官的全国最高行政长官,其权力之大,远非其他官职可比。从宋孝宗起,宰相从从一品升为正一品,品秩与三公一样,这也凸显出其特殊的政治地位。
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指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和吏部。六部各设尚书一员,侍郎两名。
六部统归尚书省管辖,孝宗乾道改制后,权归宰相,六部又转而直属于宰相。六部各司其职,各掌其事,但权力比较有限,因为六部还要对上级负责,并非完全独立的权力机构。六部尚书官秩均为从二品,为各部最高行政长官,属于拥有实权的官职。
开封府尹是宋朝重要的官职,位在尚书下,侍郎上,一般是从一品或正二品官官衔。开封府(也叫汴京)作为北宋京城第一衙门,地位超然,府尹总领府事,负责京师大小事务,民政、司法、捕捉盗贼、赋役、户口等政务。由于开封府尹的重要性,所以在北宋初期多由皇族亲王兼任,比如宋太祖之子赵廷美就曾出任开封府尹。
但实际上亲王兼领开封府尹只是挂名而并不管事,管是的是少尹或临时委派的官员,也即我们俗称的“权知开封府事”,当过这一重要官职的,除了名气最大的包拯,包括寇准、范仲淹、蔡襄、欧阳修、宗泽等北宋名臣都当过开封府尹。
综合:太师与丞相之间,太师的官衔最大,毕竟是三公之一,其地位自然是非常尊崇的,但是若论实权,太师就远非宰相可比了。宰相是两宋全国最高行政长官,总揽全国军政民大事,是真正的实权人物。
而开封府尹和六部尚书,开封府尹严格来讲地位要在尚书之下侍郎之上,但是由于开封府尹总揽京城事务,地位特殊,且有亲王兼领之例,事实上其地位权力和六部尚书是不相上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