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总是被人低估的明朝骑兵
迪丽瓦拉
2025-09-02 20:33:28
0

在通常认知中,明朝军队向来不以骑兵见长而著称。虽有驱逐鞑虏的先例在前,也不乏遭满洲铁蹄践踏的永恒黑历史。

然而,这番理解多少与现实有严重偏差。明军骑兵非但不弱,还是其武装力量的绝对精华。直至王朝灭亡,还在历史进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元末的重装化对抗

明军对骑兵的重视源自红巾起义时代

公元14世纪中期,初代明军脱胎于红巾母体,逐步由农民起义军升格为正规武装。因此,骑兵权重日益加强,很快就超过占绝大多数的步兵同僚。纵使合格战马数量稀缺,依然会被优先用于保障骑兵建设。

另一方面,早已衰败的蒙元军队也开启求生自救模式。在大部分军户武德衰微之际,逆势集中起少量精锐培养成重装突击力量。尤其是以王保保为代表的地方部队,会不惜代价强化骑兵,借此弥补与红巾系武装间的数量差距。其装备重量甚至会超过蒙古崛起阶段,与金国晚期的忠孝军更加类似。

元末军队中不乏一些走重装路线的对外

公元1367年,宣布建国的明朝策动北伐,沿大运河向山东半岛进发。面对红巾风格的步兵方阵,赶来增员的王保保便祭出麾下重骑兵,在东平大战中冲垮对手。尽管后来还是被迫撤退,却已取得斩首万余级的辉煌战果。其余的蒙古军阀纷纷效仿,通过来自阿尔泰山等地的铁矿资源锤炼铠甲。奈何局部发力难阻大厦将倾,只能坐看元顺帝仓皇逃出大都。

与此同时,北伐明军意识到骑兵重要性,依葫芦画瓢培植类似部队。尽管受蒙古影响,呈现出既要肉搏冲击又不能放弃远程射击双重模式,但长度达2.5米左右的骑枪还是颇具威力。不仅骑手本人披挂重甲,连胯下坐骑都要配半身胸甲,以便在正面交锋中不落下风。1380年,他们在蔡家庄之战中发挥奇效,以区区40人的分队冲散1000蒙古骑兵。可见其实力不俗,完全有资本同草原劲敌掰手腕。

明朝精锐骑兵的全身披挂

盛极而衰

明朝兵书上的半具装骑兵马甲

公元14世纪后期,残留的元朝藩王势力被基本肃清,只留下个别分支继续在草原撑起北元世袭。随之而来的物资禁运和不间断打击,让蒙古方面的重骑兵陷入凋敝。唯有靠近西域的瓦剌,始终保留有一定数量的铁骑。东部的鞑靼人则更依赖于运气,通常是在有雄主统御时才维持类似部队。

与之类似,明朝在局势稳定后不免滋生懈怠情绪。好在朱元璋留有后手,通过招降纳叛等方式,不停吸引蒙古人为自己服役。他们往往被安插于正规卫所附近,坐拥自己的一片份地,继续养马维持骑手来源。另有朵颜三卫这类关外分支,为明军保存住大部分重装骑兵。只是明太祖不会料到,这番安排竟成子孙篡位的加速器。原本应对抗同宗的蒙古军户,稍后就沦为朱棣夺取天下的大功臣。

《岁华纪胜图册》中的明朝具装骑兵

公元15世纪初,篡位者朱棣为强化禁军力量,将相当部分蒙古人收纳进三千营。起初还有步兵建制,后来就索性改为全骑兵部队,多次陪伴永乐帝讨伐漠北。在1414年的忽兰忽失温之战中,明军骑兵就和与居高临下扑来的瓦剌人对攻。虽然胜利免不了靠火器部队支持,至少表现出明朝骑兵至少在中期期保有明前期保有相当冲击能力。

然而,也是在朱棣执政后期,明朝就渐渐无法维持大量重装骑兵。许多21世纪的读者,会想当然觉得这是火器发展的必然后果。岂知世界大部分地方,在火药武器泛滥后,还出现过一波重骑兵潮流。无论文艺复兴时代的欧洲,还是奥斯曼帝国的亚洲,乃至部分撒哈拉以南地区,都曾争相发展重甲对抗子弹射击。反观只有原始火铳的明朝,根本不具备相似的技术基础,可见早衰原因来自其他层面。

明朝中前期的火器根本不足以撼动骑兵地位

首先,河西走廊等西北地区,在元末明初的浩劫中受损严重。此后就不断保守水土流失困扰,严重影响到明军的优质战马培育。即便通过通过丝绸之路,从中亚等地进口种马,也架不住庞大产能缺口的稀释。

其次,蒙古地区的军工生产,因贸易管制措施而持续凋敝。尤其是困在草原东部的鞑靼势力,一度困难到靠走私获取中原冶铁制品,根本没能力负担重装部队。大部分时候采取流寇策略,通过防御缺口入侵后劫掠一番,就会心满意足的脱离接触。明军骑兵若要应对,必须花更多时间巡逻、侦查和追击。于是,身披重甲反而成为劣势。

明朝中后期重骑兵的装备也轻便许多

最后,明朝卫所制过于糟糕,给大部分军户施加沉重负担。当军官都需要靠投机取巧谋生,那么普通大头兵的经济实力便可想而知。他们不断忍受通货膨胀侵袭,早已将基本军事义务抛之脑后,更谈不上维持重骑兵这类高耗能分队。

即便如此,明朝中后期的军队仍要求骑兵披甲、使用长矛进行冲击训练:

柄长十五尺,其法 初出马。右手执辔。左腋挟枪。作新月上天势。右手执前。左手执后。高擧过额。换执左右手。作左前一刺。换执左右手。作右前一刺。换执左右手。作左后一刺。换执左右手。作右前一刺。换执左右手。作左前一刺。换执左右手。作右后一刺。换执左右手。作左前一刺。换执左右手。作右前一刺。仍作弄枪。右内挥一次。左内挥一次。如是者无定数。

对手的落魄让明朝骑兵也跟着退化

回光返照

明朝后期骑兵仍是军中精锐所在

公元16世纪,明朝军队的状态每况愈下,经常连本应轻松获胜的敌人都应付不过。此刻,反倒是作为精锐的骑兵,还能在某些局部发挥出应有效果。

公元1534年2月,总兵王效用800精骑冲击,成功逼退过万余蒙古人。大将马芳甚至多次率精骑深入蒙古高原,留下过击败俺答汗本人的记录。后来在宁夏、半岛的战争中,由将领亲自节制的骑兵亦是亮点不断。但在马政废弛和财政枯竭的双重作用下,骑兵的整体数量依然持续下降。

将领们的家丁堪称明朝骑兵的强心剂

真正遏制骑兵战力下滑的因素,在于财政宽裕,以及将领们普遍招募、圈养家丁。其成员要么出生草莽,要么是从关外赶来投奔的胡人,可以优先获取资源倾斜。尽管数量不多,还是硬生生将明军骑兵的作战技能又提升起来。他们不仅敢于向先前的同袍冲锋,还乐于为出资人打击倭寇、日本足轻、西南土司与缅甸部族等各色强敌。

到了17世纪,明朝腐朽的国家机器再度失灵,无法维持大量精锐骑兵。恰逢后金崛起于东北关外,开始对残余家丁的实力发出严重考验。彼时的明军骑手不乏高光表现,曾在萨尔浒之战中多次发起突击,一度歼灭千余名八旗兵。直至松锦大战的溃败后,还有吴三桂这种另类,凭借其精锐的“夷丁突骑”坚守宁远。

许多明军骑兵转投满清后成为急先锋

可惜,真正凸显明朝末代骑兵势力的案例,往往出自1644年后。一方面是吴三桂、唐通等将领,率领麾下骑兵倒向满清,另一头则有大批出自官军的骑兵,为李自成等农民军领袖效力。哪怕是被后人讥讽无能的江北四镇,选择归降后仍被多尔衮下令保留所有骑兵分队。说明在新朝胜利者看来,他们才是军队庞大队伍里的真正亮点。

于是,这些前明武装中的佼佼者,摇身一变为清朝问鼎天下的急先锋。他们从山海关冲向潼关,又从长江口饮马至南海边,用一种非常讽刺的手法,逆向展现出自己的不俗能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历... 《雍正王朝》里的十三爷胤祥,是一位统兵有方,身经百战,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带兵打仗的阿哥,包括隆科多,...
原创 清... 清末格格金默玉:我们不叫格格,奴才回答也不是喳,没落后她是如何生活的? 大制作清宫剧收视率似乎一直都...
原创 三... 隋唐时期,因为隋炀帝施政不当,导致全国到处造反。稍成气候的称为反王,规模较小的称为烟尘。 这十八路反...
原创 1... 皇太极称帝的时候,大清朝的骑兵战斗力是入关前最差的一个阶段。 很多人认为,入关前后的八旗铁骑是虎狼之...
统一战线工作动态(4.30) 民革玉溪市委会举办“世界读书日”读书分享活动 4月23日,民革玉溪市委会举办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原创 吴... 众所周知,康熙皇帝为了加强自己的皇权,削弱藩王的势力,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打压藩王日益增长的权势。为...
原创 贞... 前言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极富盛名的君主,他上马领军,下马治国,其文治武功、雄才伟略都可堪称“千...
原创 巴... 1991年苏联解体,昔日红色巨人轰然倒下,留下一个混乱无序的“烂摊子”。本就是被强迫加入的波罗的海三...
原创 曾...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朝代,前后长达三百年,被誉为古代商品经济最发达、最富裕的朝代。宋朝刚建立时,...
原创 清... 导读:清华大学是我国名牌大学,而且是一个历史名校,其文化底蕴非常的丰厚,其图书馆更是被国家列为首批国...
原创 “... 宋朝统一后,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虽然在其经济形式上还没有显露出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然而就在它充满...
原创 澳... 考考大家:澳大利亚最早的华人,他们是去那里干嘛的呢? 答案是:挖金。 对,没错,淘金,是真的淘金。 ...
原创 格... #格萨尔王是个什么人物#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格萨尔王这个人物。但是,关于格萨尔王具体的情况,相信多数...
原创 历... 在我国古代不缺少勇冠三军的将领,也不缺少才华横溢的文人,缺少的是能文能武,文武双全的人。虽然缺少,但...
原创 徐... 徐福,秦代著名方士,相传也是鬼谷子先生的关门弟子。他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在沿海一带民众中...
原创 隋... 在《隋唐演义》中,天下纷乱,群雄并起。无数英雄纷纷出世,武艺高强者众多。如隋唐十八条好汉,四猛四绝十...
原创 秋...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登上井冈山,创建了中国革命第一个农村根据地。这座位于湘赣边界...
原创 西... 我们都知道,在老蒋执政国民政府的时候,他就依仗着各个牛逼大佬的支持,一度成为了北伐部队的首领,老蒋最...
原创 原... 没有考古,我们的古代史有一半都得从教科书里面抹去。先秦部分更多。 没有考古,我们的信史最多上到春秋晚...
原创 武... 唐显庆四年,武则天和高宗皇帝一手炮制了长孙无忌谋反案,把长孙无忌为首的元老大臣一网打尽。武则天称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