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北京的寒风肆虐,周恩来总理站在风中,身穿厚重的冬衣,却没有戴上帽子。此时,尼克松总统的专机缓缓降落,尼克松下飞机后向周总理伸出了手,二人紧握双手,这一瞬间震惊了世界。这一握不仅是外交上的举动,更是跨越了25年的沉默,象征着中美关系的破冰。几十年后,尼克松躺在病床上翻阅自己的回忆录时感慨:“我一生最伟大的事,就是去中国。”
1972年2月17日,尼克松专机在安德鲁斯空军基地起飞,飞机刚加速,尼克松脑海中浮现出法国作家马尔罗的名句:“哲学上的航行,如同发现新大陆。”这次飞行无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旅行。机舱内,基辛格和鲍勃陪伴在侧,周围充满了从美国各地发来的祝福电报。基辛格在自己的日志中写道:“有种宗教感。”飞行了11小时后,飞机最终降落在北京上空。寒冷的空气钻进了机舱,远方的田野一片灰黄,村镇景象仿佛中世纪的油画。尼克松走下舷梯,看到周恩来总理已经站在寒风中等待,尽管穿着厚外套,却没有戴帽子。两人没有言语,默契的鼓掌致意,仿佛不需要任何语言来传达彼此的心情。
这一刻,尼克松伸出手,周恩来握住了他。就在这北京的跑道上,25年的中美沉默终于画上了句号。不到一小时,毛泽东主席就提出要与尼克松会面。地点定在北京中南海,基辛格迅速通知尼克松主席愿意接见他,尼克松原本计划稍作休息,但立即决定换衣出发。夜晚9点,毛泽东与尼克松的会晤开始了,这不仅仅是寒暄,而是两国未来关系的深刻讨论。
1969年,尼克松刚刚上任不到两周,就开始着手探索与中国的关系正常化。他明确指示基辛格,要低调且秘密地开始接触。1970年2月,尼克松首次在国会的外交报告中提到:“中国人民是伟大的,富有生命力的,不应继续被孤立。”两天后,中国驻波兰大使向美国代表释放信号,表示欢迎美方高级官员访华。紧接着,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开始了几轮重要谈判。北京西郊宾馆成为了这段历史的见证地。会谈结束后,周恩来正式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前访华。1971年7月15日晚,尼克松通过电视向美国民众宣布访华计划,这成为当年最轰动的新闻之一。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抵达北京,正式开启了他的“破冰之旅”。他在机场观看军乐队奏响《义勇军进行曲》和《星条旗永不落》,心情激动。他感叹,从未听过国歌如此动人。在北京的第一晚,尼克松在日记中写道:“这是一场历史的赌注,我们赌对了。”
历史的进程,往往不是在热烈的掌声中推动,而是在寒冷的风中、在密切的协议桌旁、在一双双默默握紧的手之间悄然转动。1967年,尼克松在《外交季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了中美接触的设想。当时他并未拥有总统的权力,这篇文章却成为了两国关系解冻的起点。1969年2月1日,尼克松上任后不到两周,他便写下备忘录,指示基辛格开始与中国的秘密接触。
同年,基辛格开始了与中国的接触,最初通过第三国的低调渠道进行。1970年,尼克松在国会报告中首次释放出对中国的友好信号,随后中国通过波兰大使表达了希望美方高级官员访问的意图。1971年,乒乓外交让中美关系急速升温,紧接着基辛格秘密访问了中国。三天的谈判覆盖了台湾、越南、苏联、联合国等重要议题。会谈结束后,基辛格回到美国,向总统报告了成果。尼克松只说了一句:“终于来了。”
1972年2月27日,尼克松和周恩来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正式确认了双方对“一个中国”政策的共识。这份公报毫不含糊,明确表示双方承认中美之间存在分歧,但同意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推动关系正常化。签署之前,尼克松曾问基辛格:“你确定北京能接受这份文件吗?”基辛格答道:“这份文件是他们起草的,改动也是他们的。”尼克松沉默片刻后说:“这将改写地缘政治。”
这场会谈不仅标志着中美关系的历史性转折,还代表了两国在共同对抗苏联的背景下达成的战略合拍。三个月后,苏联向尼克松发出了访问邀请,表明中美握手对苏联形成了重大压力。中美关系逐步正常化,直到1979年两国正式建交。这一年,邓小平访问华盛顿,并在美国主流媒体中被称为“中美黄金起点”。
尼克松在回忆录中写道:“如果我要用一件事来定义我的总统生涯,那就是访华。”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那一握手,那一场没有观众的简朴晚宴。尼克松说,去中国是他最重要的决定,不是因为他改变了中国,而是因为他学会了:真正的伟大,不是打破,而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