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一幕展现了康熙晚期九子夺嫡的剧烈冲突,剧情中发生了大清自建国以来最大的刑部冤狱事件。康熙皇帝愤怒至极,决定彻查此事。内阁首辅佟国维当时表态道:“只恐投鼠忌器”,意思是说这件事涉及太子,处理起来十分棘手,不易解决。然而,康熙却立即反应强烈,怒斥道:“不好办,那要你们宰相干什么?”这个时候,马齐插话道:“宰相统帅百官,百官之上,众位皇子可不是宰相能管的。”康熙瞬间陷入沉默,这句话揭示了皇子的特殊地位,令康熙无言以对。
在清朝的官职体系中,我们常常听到“中堂宰相”或“一品大员”等称号,似乎这些职位代表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仿佛宰相是除了皇帝外,最具权威的官员。可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清朝的官员体系里还存在一个特殊且重要的阶层,那就是“皇子贵胄”。这些皇子,作为清朝的皇家直系后代,实际上享有比一般宰相更为特殊的地位,他们是名副其实的“超一品”。
这里我们要介绍一个与此相关的重要概念——“爵位”。清朝的爵位体系极其复杂,可以分为三大类:宗室爵位、功臣爵位和外藩爵位。今天我们将重点讨论宗室爵位。
清朝的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级,分别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入八分镇国公、入八分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从镇国将军到奉国将军,每一等级又分为三等。所谓宗室,是指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直系后裔,这些人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子孙,属于天生贵胄。即使仅从他们的服饰上,我们就能感受到他们非同一般的身份。不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并非所有宗室成员的衣服上都能刺绣龙图。只有亲王和郡王的服饰上才可以有龙,甚至连贝勒的服饰上也没有龙图。
清朝规定,亲王的服饰上前后两团正龙,肩部有两团行龙;郡王的服饰上前后、肩部也各有两团行龙;而贝勒的服饰上则是前后两团正蟒,贝子则是前后两团行蟒,所有这些补子都是圆形的。龙和蟒的最大区别在于,龙有五爪,而蟒则只有四爪。在清朝,所谓的“王爷”通常指的就是亲王和郡王。
一、亲王:
亲王,也叫和硕亲王,是清朝宗室爵位中的最高等级,在所有宗室爵位中待遇最为优厚。例如,我们熟知的雍正皇帝,在登基之前就是雍亲王。和硕亲王每年可享有1万两白银和1万斛禄米的俸禄。此外,朝廷还特别允许每位和硕亲王挑选一位亲王世子,即亲王的儿子中选出一位作为继承人,而亲王世子每年的俸禄是6000两白银和6000斛禄米。
在王府的规格上,亲王的府邸也拥有极高的待遇。按照清朝的传统,只有皇帝才能拥有九五之尊的房屋,即宫殿房间数达到九间正殿、五间后殿,而亲王的府邸通常是七间正殿、五间后殿的组合,这已是仅次于皇帝的待遇。清朝共有六位亲王,包括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安亲王岳乐、康亲王杰书、怡亲王胤祥以及恭亲王奕訢。
二、郡王:
郡王,即多罗郡王,是清朝宗室爵位中次于亲王的等级。郡王每年可获得5000两白银和5000斛禄米,同时允许郡王挑选一位长子作为继承人,称为“郡王长子”,其年俸为3000两白银和3000斛禄米。郡王的府邸建筑风格同样豪华,屋顶可使用碧青色琉璃瓦,只有郡王与亲王可享有这一待遇。
三、贝勒:
贝勒,即多罗贝勒,在清朝宗室爵位系统中次于郡王。贝勒原本是满洲部落首领的称呼,后逐渐成为爱新觉罗家族成员的专属称号。贝勒爵位的封授不仅要求嫡长子继承,而且要求家族拥有相当的威望。贝勒的服饰上,补子设计为四爪行蟒图案,贝勒的年俸为1300两白银和1300斛禄米。
四、贝子:
贝子即固山贝子,位于亲王、郡王、贝勒之下,属于宗室的四级爵位。贝子受封可以通过世袭、恩封、功封等途径,年俸为1300两白银和1300斛禄米。贝子的服饰前后四爪行蟒图案明显区别于其他爵位,体现出其独特的尊贵身份。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些爵位并不等同于官职。例如,雍正虽然是亲王,但当时他还担任领侍卫内大臣一职,这才是他当时的真正官职。若单从官职来看,雍正并非超一品,而是凭借亲王的爵位,才享有超一品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