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1年,黄克诚的秘书找到总政治部副主任华楠,并说:“黄老在中纪委的讲话有三个部分,《人民日报》已经发表了第二和第三部分,第一部分关于评价毛主席的内容,他们没有发表,您看是否可以先在军报上发布?”华楠审阅后,找到了总政主任韦国清和副主任梁必业。三人经过讨论后同意发表。为了确保安全,黄克诚还将这份讲话再次交给了邓小平审阅,邓小平同意发表,但建议对文章做些润色。
最终,胡乔木成为了润色的最佳人选。胡乔木,曾是毛主席的秘书,以其出色的文笔和对毛主席思想的深刻理解,承担了这一任务。很快,他将黄克诚的讲话稿重新整理,并交还给黄克诚。黄克诚细读后皱了皱眉,表示:“修改可以,但我不习惯‘毛泽东同志’这个称谓,还是‘毛主席’更符合我的感情。”那么,胡乔木究竟是如何改变毛主席称谓的?黄克诚的讲话具体内容又是怎样的?
特殊时期结束后,黄克诚正式复职,担任中纪委常委书记。1980年11月,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在京西宾馆召开座谈会,黄克诚因病未能参加会议。然而,到了第12天,黄克诚的秘书丛树品打电话给中纪委副书记王鹤寿,说黄克诚希望参加会议。王鹤寿一时疑惑,因为黄克诚年事已高且病重,但还是决定安排。1980年11月27日,黄克诚拖着病重的身体缓缓走进了会议室,众人惊讶不已,但大家并未议论,只是默默等待。王鹤寿宣布:“今天,黄克诚同志要参加会议,接下来请他讲话。”
那时黄克诚的双眼已经失明,在秘书的帮助下,他稳稳地站到了主席团上。他开口道:“同志们,我的身体不好,平时很少与群众和干部接触,原本我不打算讲话,但我心里有话必须说。今天,我必须与大家谈谈我的态度问题。”
这句话一出,参会者们立刻端正了姿态,气氛变得异常严肃。那个时期,社会对毛主席的评价充满争议,有人甚至提出“非毛化”的观点,黄克诚对此深感愤慨。他是党的老同志,清廉正直,曾与毛主席有过多次接触,对于毛主席的功过,他无疑是最了解、最清楚的人之一。
黄克诚回顾了大革命时期,讲述了毛主席如何在艰难时刻挽救革命。他从土地革命讲起,提到毛主席在长征时期如何力挽狂澜,并在抗战中推动全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黄克诚特别强调,毛主席在解放战争中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为党夺取政权奠定了基础。他总结道:“没有毛主席,就没有井冈山的红旗,长征的胜利……”他认为,毛主席作为党的主要缔造者,无可替代。黄克诚接着说道,毛主席一生无私地为人民事业操劳,对于毛主席的错误,大家应该宽容,应该抱着尊敬的心情对待。黄克诚坚信,毛主席的功绩远大于过失。
黄克诚的讲话持续了四个多小时,详细阐述了毛主席的历史贡献。讲话结束后,很多人受益匪浅。会议上的这一讲话被传开后,引发了党内外广泛的讨论。大家感叹黄克诚顾全大局、敢于表态的正直品格。之后,《人民日报》按胡耀邦的指示发布了黄克诚的讲话,虽然原稿有部分内容未被发表,其中就包括黄克诚对毛主席的评价。
黄克诚得知这一情况后,并未生气,他明白胡耀邦有更深的考虑。直到1981年3月,他认为时机成熟,便让秘书将讲话交给总政副主任华楠,经过进一步审议,三位领导同意将这部分内容发表。为了更稳妥,黄克诚还是让秘书将稿子送给邓小平审批。邓小平看过后表示同意,但希望有人对文章进行润色。在当时,最适合润色的就是胡乔木。胡乔木在党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因为他不仅在理论上有很高的造诣,而且是毛主席的得力助手。
胡乔木的个人背景也很传奇。年轻时,他虽然学过物理,但很快转向了历史,并投身到革命事业中。1937年,他来到延安,并成为中央青委的主编。他的才华让毛主席注意到了他,1939年,毛主席夸赞他为“人才”。1940年,毛主席点名让他去担任秘书工作,胡乔木就此与毛主席结下了深厚的缘分,并在接下来的25年里,成为了毛主席的得力助手。无论是在理论创作还是政策执行上,胡乔木都始终站在毛主席身边,为毛主席出谋划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胡乔木的帮助下,黄克诚的讲话稿更加流畅、通俗易懂,并且情感更为充沛。尽管如此,黄克诚对胡乔木的修改仍有一些保留,尤其是将“毛主席”改为“毛泽东同志”这一称谓。黄克诚认为,这种改动从情感上无法接受,最终在邓小平的批准下,恢复了“毛主席”这一称呼。
黄克诚一生忠诚于党,清廉正直,他的贡献将永载史册。1986年去世后,他的妻子为他写下了挽联:“即死无憾矣,仰不愧天,俯不怍人。”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黄克诚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至今仍为人们所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