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的诞生,见证了紫禁城的华丽蜕变。曾是皇家的禁地,如今却向公众开放,普通百姓也能自由参观。故宫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见证了许多世事变迁。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紫禁城不仅是帝王的象征,它的每一砖每一瓦,都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历史。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身居其中的帝王和宫人们,面对时代的变迁,他们的内心又是怎样的波澜呢?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紫禁城曾经的主人,在命运的波动中经历了无数的浮沉。曾是国君,最终沦为平民,国破家亡的经历,不知他当时是怎样的心境。
在溥仪被特赦出狱后,第一次参观故宫时,他惊讶地发现,曾经属于他的宫殿竟然也要买票才能进入。面对如此巨大的落差,溥仪当时是如何回应的呢?1959年,溥仪得以出狱,被安排到香山植物园从事体力劳动,而同年出狱的杜聿明则被送往红星公社。刚刚出狱的溥仪,看上去有些呆滞,言行迟缓,但他待人诚恳,毫无帝王之气。若仅凭外表,几乎没人能认出他就是昔日的末代皇帝。
尽管溥仪担任的工作待遇优厚,薪资可观,但他的基本生活能力却是极其薄弱的。自幼身为帝王,他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几乎未曾培养过自理能力。在战犯改造营里,所有日常生活琐事都由臣子和身边的晚辈们照料。由于在改造所的照顾过于周全,溥仪根本没有学会任何家务技能。特赦后,溥仪突然需要独立生活,面对这些生活琐事,他深感吃力。尽管他曾尝试自理,但他连走路时都常迷失方向,找不到回家的路。更有一次,他和亲戚一起坐公交车,为了显得礼貌,他先让其他乘客上车,结果售票员上车后车门关上,溥仪竟然错过了自己的公交车。
由于溥仪的特殊情况,单位和周围的同事都给予了他更多的照顾。溥仪的生活能力虽然在慢慢改善,尤其是在结婚后,他得到了妻子的帮助和照料,大家对他的关注才稍微减少。
1961年,年过五十的溥仪被调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担任文史专员。那时的领导申伯纯对每位专员都格外关心,而溥仪因为刚刚获释,社会上的一些变化让他感到有些陌生和不适应。为了丰富溥仪的生活,领导安排了杜聿明和沈醉等同事带他外出游玩。溥仪也逐渐喜欢上了这些社交活动。
在1961年国庆节,沈醉和杜聿明带溥仪去参观故宫。溥仪一开始并不想去,但最终还是在同事们的邀请下去了。当他们抵达故宫时,一位工作人员递给溥仪一张门票。看到门票的那一瞬间,溥仪愣住了,惊讶地问:“到这里,我还得买票?”这话一出,场面一度陷入尴尬,但沈醉及时解释道:“现在故宫是对外开放的,所有游客都得买票,票款用于管理和修复故宫。”
进了故宫后,溥仪站在金銮殿里,看着那把龙椅。有人问他,坐在龙椅上是什么感觉,溥仪笑着回答道:“那时我还只是个三岁的小孩,哪里懂得这么多!”随后,溥仪开始回忆起自己少年时的往事。他对宫中的很多摆设和布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指出了一些错误。例如,西暖阁原本是皇帝用来逃生的暗门被堵住了;光绪帝寝宫中的宝剑摆放错误;甚至光绪帝寝宫里的照片竟然挂的是醇亲王而非光绪帝本人的照片。溥仪指出这些问题时,工作人员和专家们并不认同,甚至有专家反驳说,“我们研究了三十年,不可能出错。”但溥仪淡然一笑,指出:“照片上的人是醇亲王,他是我父亲,难道我会看错吗?”这番话让专家们顿时哑口无言,气氛变得有些尴尬。
由于是开放日,这场小小的争论吸引了不少游客围观。沈醉和杜聿明意识到事态可能进一步升级,便带着溥仪提前离开了故宫。溥仪提出的这些错误很快就被改正了。从那以后,溥仪再未去过故宫,或许是因为那场景让他触景生情,或许是害怕打破自己童年的美好记忆。
溥仪少年时期享有无忧无虑、奢华的生活,而成年后的他,却经历了命运的急转直下。1924年,年仅18岁的溥仪就在10月遭遇了北京政变。冯玉祥发动政变后,迅速推翻了溥仪的政权,取而代之的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冯玉祥以“消灭复辟祸根”为借口,将溥仪驱逐出宫,命令他于11月5日下午带领家属搬离紫禁城。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中,溥仪和皇后婉容、皇妃文绣以及亲王载沣,乘坐五辆汽车离开了紫禁城。溥仪临走时,还偷偷将《快雪时晴帖》和《汉宫春晓图》两件珍贵文物藏在自己的行李里,结果被发现后,这两件文物被立即扣留,溥仪也因此匆匆离开了紫禁城。冯玉祥的行动标志着紫禁城的彻底转变,紫禁城不再是封闭的皇家居所,而是向公众开放,成为了故宫博物院。
溥仪的出宫后,成为了平民,面临的第一件事便是上户口。1959年,经过14年的监禁后,溥仪回到了家人身边。为了能合法地生活,他向公安局申请了户口登记。年轻的民警吴静深接待了他,并对溥仪的身份感到惊讶。溥仪填写了户口簿上的各种信息,但当被问及婚姻状况时,他表示自己已经离婚,且文化程度一栏也让他颇为为难,因为他从未接受过常规教育,尽管英语流利,但没有接触过传统的教育体系。最终,工作人员为他填写了“初中”作为他的文化程度。
溥仪在特赦后写下了《我的前半生》,这本书成了他自我忏悔的表达,他在书中写道:“人,这是我在开蒙读本《三字经》上认识的第一个字,可是在我前半生中一直没有懂得他……”这不仅是溥仪的自白,也是他对过往生活的深刻反思。
溥仪经过了从帝王到平凡百姓的巨大转变,尽管生活中曾有奢华与权力,但他最终明白了平凡安稳的生活才是最宝贵的。无论如何,承认自己的平凡,并过好平凡的一生,或许就是最大的成功。如果溥仪能够选择自己的人生,他也许会选择一条更为安稳平凡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