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如果没有鸦片战争,湘军就不可能赢得与太平天国之间的战争
》这篇文章里说,“
没落王朝的后期,肯做事的官员就是一股清流。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到了王朝的中后期,大部分的官员都尸位素餐,心思基本放在揣摩圣意上,没几个人干正事,形式主义之风弥漫整个官场。
道光的任上发生了鸦片战争,中国从那以后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的国家。也因为鸦片战争,道光皇帝被历史所铭记。但是客观的说,大清的坠落始于乾隆,道光皇帝本人还是很想有一番作为的。在他的治下,推出许多举措想要改善现状,但对当时的局势来说已经无事于补,帝国已近黄昏。
道光登基后,烧的第一把火就是要节俭。
道光登基时,大清财政还不到乾隆时候的四分之一,国库很紧张,入不敷出。道光忧心忡忡,寝食难安,有感于以前的奢侈浪费,决定厉行节俭。他在宫里立了一个规矩,皇上每月吃两次肉,过生日就吃一碗打卤面,宫里除了皇太后可以天天有肉,其余的皇后、嫔妃都按这个标准来。
可以说,道光是历史上最抠门的皇帝。
宫里都这么做了,那大臣们是不是也应该有所表示?皇上的心思,被一个人揣摩得明明白白的,这个人就是首辅军机大臣曹振镛。
我们从电视上也可以看到,皇上每天都要上朝,程序之一就是大臣们要跪拜,山呼万岁。为了方便下跪,大臣会把官袍撩起来,这时就会露出站立时被官服罩住的下半身。这是一个小细节,一般人是想不到的,曹振镛就在这里做起了文章。
有一天上朝,曹振镛带领朝臣跪拜皇帝,下跪时撩起来官袍,裤腿上露出了一个硕大的非常醒目的补丁。皇帝看到了很高兴,就问:“曹大人,你家里很穷吗,为何还穿着打补丁的衣服?”
曹振镛一本正经的说:“回皇上,作为大臣,做件新衣服的钱还是有的。可是新衣服跟旧衣服一样的穿,还更舒服。就算破一点,穿在里面别人也看不见,不丢人。我就想啊,我能省一点是一点,这样朝廷就可以给我少发一点俸禄,朝廷将其用于其它的开支,我也算尽到了首辅的责任。”
曹振镛这一通说辞,把道光感动的不知道说什么好。道光对大臣们说:“你们看看,得学着点啊。如果大家都能够像曹大人一样,为朕分忧,我大清何愁不国富民强啊。”
曹振镛很高兴,知道自己做对了。
大臣们一看,心想曹振镛这个老狐狸,真会来事。我怎么想不到呢?既然皇上这么喜欢,那改天我也穿个破衣服来上班吧。
这帮大臣的执行力确实是很强,一时间,北京市面上的旧衣服堪比黄金。
市面上的旧衣服卖得比新衣服贵,越旧的卖得越贵。很多官员买不起旧衣服,就死命地把自己的衣服做旧,再撕个口子缝个补丁,补丁越多越好,越大越好。就像前几年,很多赶时髦的女孩子,在新的牛仔裤刷白,然后戳破几个洞一样。
这不就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么?道光皇帝的一番节俭倡导,被大臣们玩成了形式主义。几天后,道光皇帝一上朝,自己都乐了,
底下的大臣个个都穿得像乞丐一样,自己俨然是一个丐帮帮主。
道光当然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仍然很高兴,美滋滋的。他的想法,大臣们非常重视,这比什么都重要。
看起来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光景,大臣们哄着皇帝玩,皇帝也玩得很开心。但是私下里,该拿的钱,大臣一点都不手软。没过多久就发生了一件事情,让抠门的道光帝很不开心。
话说有一次,道光的衣服破了,舍不得扔,就让内务府缝一下,想接着再穿。作为丐帮帮主,没几件补丁的衣服,也说不过去。
几个月后,内务府把衣服送回来,费用花了一千两。道光皇帝惊得下巴都掉下来了,怎么这么贵?作为一个抠门的人,花这么多钱,心疼得要死。赶紧召内务府过来,要治他的罪。
内务府官员来了,理直气壮地解释了起来,他说啊,皇上的衣服,我们是不敢怠慢。要找到相同花色的,相同纹路的布匹,并且横平竖直要完全一样,光是这一条件,我们就裁剪了200多匹布料,所以补丁才能补得天衣无缝。你看这补丁,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另外这个布料是上等货,只有苏州才有,皇上的衣服是拿到苏州去补的,路途这么遥远,需要请人沿路保障,这些人员的工资,衣食住行都需要钱。杂七杂八理由说了一大推,费用算的明明白白,把道光皇帝整得哑口无言。
本来道光皇帝的意思,就是内务府拿去随便给补补,能穿就行,大概也就两三两银子的事情。哪知道内务府整出这么一出,据说后来道光皇帝的补丁干脆不找内务府了,找皇后和嫔妃来干,你说道光这个皇帝做得多憋屈。
那有人问了,内务府到底有没有做这些事情呢?我认为这些事情肯定是做了,但是肯定没有花掉这么多钱。事情做得越复杂,流程手续越多,可以操作的空间就越多,钱基本上都被内务府的官员拿走了。
正如我前文所说,
没落王朝的后期,肯做事的官员就是一股清流。
我对能做事的官员,都有着极大的包容。中国之大,人口之众,办一件好事,带来的福祉,远远大于官员拿的那一点点碎银。生活作风问题?更不必介怀。圣贤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没啥大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