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述历史背景中,后唐庄宗在邺都兵变期间死于兴教门之变,而魏王李继岌未能及时回师救援,最终在绝望中自杀,皇位也因此落入了变兵头目李嗣源之手。然而,李继岌并非不愿迅速返回救援,而是被某些人拖延了关键时机。而这位关键人物,三年前甚至一年前还是庄宗最为感谢的人,他不仅在庄宗最危急时刻伸出援手,帮助后唐避免成为昙花一现,还在军事上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没有他,后唐可能从一开始就注定无法稳固基业。这个人正是康延孝。
康延孝原本是代北人,属于昭武九姓之一。年轻时他在并州河东军效力,因畏罪逃亡后加入后梁,从队长一路晋升,成为了梁帝时期的叛将。在后唐灭梁的过程中,康延孝背叛了后梁,并为庄宗提供了重要的情报和战略,最终帮助后唐一举打败后梁。他因此被庄宗赐予荣誉,并被任命为多项职务,包括捧日军使、南面招讨指挥使、检校司空等职,甚至改姓李并改名绍琛。庄宗后来发现,后梁灭亡后,梁余部依旧庞大,需要时间消化,最终决定将一部分力量调动到灭蜀的战场。
在灭蜀之战中,李继岌名义上是总指挥,但实际指挥者却是权臣郭崇韬,他需要通过战争再次巩固自己的权力。而李绍琛作为前锋,受命协助推进攻势。他率领的五千大军首先出发,在沿途成功迫使敌军投降,迅速占领了多个城市。李绍琛通过果断的进攻,接连攻克威武城和兴州,并继续推进到秦州,迫使前蜀的防线不断崩溃。
随着战局的推进,李绍琛的进展异常顺利,前蜀军的士气低落,而李绍琛也深知,必须保持高压,防止对方恢复战力。他的决策虽然冒险,但结果也证明了其战略上的成功。李绍琛不顾一切地推动进攻,甚至付出了很大的牺牲,淹死了大量士兵,但他依然坚定地推进着战线。
在这种形势下,王宗弼和其他蜀地高层政权内部的腐败也成为了唐军攻占前蜀的内因。王宗弼甚至利用王衍的名义向李严投降,进一步加速了蜀军的崩溃。然而,李绍琛并未急功近利,而是耐心等待李继岌和郭崇韬到来,以便形成更强的合作。在此过程中,虽然李绍琛表现出色,但他也感到自己未能得到应有的赏识。尤其在分配战后职务时,郭崇韬偏向了另一个后梁旧将董璋,而忽视了李绍琛的贡献,这让李绍琛心生不满。
李绍琛的不满愈演愈烈,他最终在未得到足够重视时,决定自立门户,擅自宣布接替孟知祥为西川节度使,并发起反攻。虽然郭崇韬意图通过任圜等人安抚局势,但李绍琛的做法却打破了权力平衡,最终也引发了更大的权力斗争。
与此同时,后唐的内外形势复杂,庄宗在继续扩张的同时,面临着内部的严重挑战。李继岌在即将回师的途中,面对着诸多政治和军事难题,终于意识到自己正被迫陷入无法自拔的局面。此时,刘皇后由于对郭崇韬的疑虑,指令李继岌解决郭崇韬,这加剧了权力斗争的复杂性。
然而,尽管李绍琛通过对康延孝的处理大获成功,并获得了更多的权力,但他也逐渐意识到,尽管表面上看似扬眉吐气,实则陷入了更大的困境。庄宗的突然去世,导致整个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李绍琛,也因为错失了关键时刻的机会,最终未能实现自己最终的政治目标。
在这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和军事行动中,李绍琛通过冷静的策略取得了多次胜利,但也在最终的权力博弈中,失去了对未来的掌控。尽管历史的潮流已无法回头,李绍琛的选择,终究成了后唐权力格局中无法忽视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