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见识为何高人一等?1938年,八路军成功打破了日军的围攻,建立了晋察冀、晋西北、晋冀豫以及晋西南四大抗日根据地,巩固了以山西为核心的华北抗战局面。与此同时,国民党军队迅速溃败,撤离了战场,中国的抗战形势急转直下,华北抗战的重担转而落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肩上。
在这一变局中,日军将作战中心转移至南方,导致华北的后方出现了相对空虚的局面。毛泽东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迅速意识到这一战略空隙,并果断调整部署。他提出了“从华北山区转向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的战略决策,这一决定正体现了毛泽东超凡的战略眼光。
尽管这一决策具有前瞻性,但却遭到了不少人的质疑与不解。毕竟,从红军时期起,游击战术主要是在山区实施,大家都习惯了依靠山地的地理优势来展开游击行动。许多人对于在平原地区进行游击战感到不安,缺乏足够的经验和信心。那么,毛泽东为何敢于作出这个大胆的决定呢?
首先,沦陷区的百姓在被日本侵略者残酷屠杀后,急需一支力量来保卫家园,抵抗侵略。八路军从山区走向平原,符合抗战的总体发展趋势;其次,山区游击战争受限于资源和人力,尽管平原地区地形不如山区有利,但平原的地域广阔、人口稠密、资源丰富,交通条件也优越。只要能广泛发动人民群众,游击战争同样可以在平原取得成功,建立稳固的抗日根据地。
当时,毛泽东对于这一决策虽然有远见,但仍然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其正确性。直到1937年到1938年间,冀中、冀东及山东等地的抗战经验为毛泽东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随即在1938年4月21日,他以中央名义指示刘伯承、徐向前、邓小平等人,决定将游击战线扩展到河北和山东的平原地区。第二天,八路军总部便依据毛泽东的指示,指令129师和115师344旅从太行山区向冀南、豫北平原地区推进。
不久,宋时轮和邓华两个支队组成的八路军第4纵队也开始向冀东、热南、察东北地区挺进,积极创建抗日根据地。就这样,八路军的游击战争迅速在华北平原扩展。
与此同时,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随着日军占领徐州后,进攻武汉的步伐可能会加快,他迅速调整战略,给予新四军新的任务指示。新四军是由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的游击队重组成的,叶挺出任军长,项英为副军长。毛泽东早在1938年2月就已对项英、陈毅等人下达指示,要求新四军集中力量,在苏浙皖边区域开展游击战争,争取建立抗日根据地。
当时,新四军面临许多困难,包括在敌后活动的困难与缺乏充分经验的问题,尤其是项英对毛泽东的战略方向有所顾虑,但毛泽东并未放弃,继续通过电报和指示进行劝导。5月中旬,中央再次发布指示,要求新四军抓住敌后空虚的有利时机,深入敌后组织群众,扩大抗日影响。毛泽东明确指出新四军的行动方针,并指导其战术部署。
很快,新四军在经过整训后,进入了华中敌后,粟裕率领的先遣支队于4月下旬进入苏南,并在6月中旬取得了第一次伏击日军的胜利,这为江南地区的人民带来了巨大鼓舞。到年底,茅山一带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已初步建立,新四军的威名也在长江南北迅速传播。
1938年5月19日,徐州失守,战局发生变化。日军接下来的行动方向,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毛泽东作为最高军事统帅,若判断失误,可能错失战机,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然而,在这复杂严峻的时刻,毛泽东冷静分析,准确预判日军会集中力量攻打武汉、广州,转攻华北则会是后期的事。因此,他断定,“当前依然是华北开展游击战争的有利时机”,并同意了朱德和彭德怀的提议,派遣李井泉开创大青山根据地。
此时,毛泽东展示了他高人一等的战略眼光,接下来的局势如他所料,日军果真加大了对武汉的进攻力度,华北的战场相对空虚。毛泽东果断命令八路军迅速向河北、山东的平原地区扩展,并成功开辟了新的抗日根据地。年底,八路军和新四军合力与日军交战1600多次,歼敌近55,000人,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毛泽东的远见与决策,直接促成了抗日根据地的大规模建设,并为中国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毛泽东始终没有放松对军事理论的研究与思考,1938年5月,他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全面总结并深化了抗日游击战争的理论,使全党全军的战略思想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一切成果,正是毛泽东凭借其卓越见识所引领的历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