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1949年,毛主席如何应对美国可能的出兵?
迪丽瓦拉
2025-09-04 16:35:19
0

解放战争后期,经过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以后,国民党已成败亡之势。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美国可能的军事干涉,这也是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军委密切关注的事情,毛泽东对此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冷静分析,沉着应对。

美国到底有没有出兵的可能?

当时国际风云诡谲多变,充满很多不确定性,1949年美国出兵干涉中国内政可能性还是有的。战争本身就具有突发性突然性等特点,他是不以人的意志力为转移的。内战后期,战场风向标明显已倾向于共产党一方,如果中共执政大陆,无疑将对美国华盛顿利益产生影响,也会直接关系到美国在远东和太平洋的利益。战争的产生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利益上的冲突,美国既得利益受损,是绝对不会善罢甘休的。而事实上,美国也无时不刻的做着这方面的准备,新中国成立前美国在中国沿海驻军,曾一度还有增兵迹象,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又与国民党共同构建所谓共同防御体系。这些都说明,美国一直是蠢蠢欲动的。

退一步讲,即使美国不会大规模出兵,而出兵占领中国沿海战略要冲,以遏制大陆可能性还是有的。

1949年1月的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就指出“不要想美国不出兵,而是准备美国出兵并准备与之打仗”,可见当时中央也是有此顾虑的。另外一些军事动向也充分说明这个问题绝对不是空穴来风:一是美军陈兵上海青岛,并有继续增兵的可能。毛泽东主席在发给全军高级指挥员的文件中指出:“我们从来就是将美国直接出兵占领中国沿海若干城市,并和我们作战这样的一种可能性,计算在我们作战计划之内的……以免在事变万一到来之时,我们处于手足无措的境地。”二是美国当时唯一拥有原子弹的国家,又是二战战胜国,军事实力强大,政治影响一呼百应,它完全具备出兵的条件。

国际形势和细微变化使美国出兵的可能性变小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时局的变化。美国是蒋介石的盟友,一直对蒋介石给予军事经济上的援助,这也无非是想维护它在华的长远利益而已。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兵败如山倒,溃散之势已成定局,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再继续支持蒋介石已然没有必要。况且即使出兵,美国也并无胜算,从中也捞不到任何好处,这种赔本的买卖美国是绝对不会干的。

二,苏联可能的军事干预,苏联取得反法西斯胜利之后,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已是以老大自居,在国际社会上也占到了一席之地,和中国又是近邻,美国出兵苏联不会坐视不管。苏联军事上的强大会让美国远离本土作战感到吃力,形势上对美国很不利。

三,一些细微的变化,上海、南京、杭州一带是美国在华利益相对集中地区,上海解放前夕,英美军舰纷纷撤离,这些细微的变化说明美国没有对中国做出进一步行动的野心。

四,宋美龄访美期间遭受冷落,1948年底,宋美龄访美,企图寻求支持做出最后垂死挣扎。美国国内由于对立派的反对,当局者并没有表现出想象的热情,宋美龄遭到冷遇回国,而在此之后美国与国民党政府的官方联系也渐渐疏远,足见美国在对华利益上有了新的调整。

未雨绸缪,毛主席做好了最充分的准备,应对美国可能的出兵

尽管美国当时出兵可能性很小,但也不能就此断定美国就一定不会出兵。战争突然性,不理智性是无法预料的,为此,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以防止可能发生的战争。

一,舆论上的准备,1946年,毛泽东会见美国记者斯特朗时,作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这其实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一种气势,美国记者提出:如果美国用原子弹干涉中国内政,共产党该如何应对。而毛泽东的回答是:“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谈笑风生中亮明了中共对美国原子弹威胁的态度,也是对美国可能出兵干涉做出的大气凛然的姿态,是毛泽东“战略上蔑视敌人”思想的付诸实施。这一劲道十足的名言在国际上反响很大,也无疑向美国当局传递了信息。

二,尽量避免可能的冲突,绝不授人与柄,战略上蔑视,战术上重视,毛泽东多次告诫大家,不要主动去寻求同美国作战,不要主动挑衅,以免造成人为的矛盾,引起节外生枝。遵循既不示弱,也不轻易挑衅的原则,密切观察,伺机而动,也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三,毛泽东主席胸有成竹,全力做好军事防御上的准备。美国一旦出兵,在军事上如何应对才是第一位的。为了防患于未然,毛泽东亲自对可能发生的美国军事干预实施战略性的防御部署,并针对当时的形势变化两次做出大的战略部署和调整。

第一次部署:1949年,毛泽东指示二野,三野协力经营东南,做好随时可能发生的战略防御,命令二野两年之内留在华东不做新的机动,四野只经营湘鄂赣3省,暂不向两广前进,一旦华东有事,即行策应。这种部署可谓重兵布局,并且放缓了解放全国的步伐,可见当时的形势还是极其严重的,这也就在美国可能出兵的华东,给美国形成了巨大的军事压力,正如毛泽东指出的:“此项准备是,必须的,由此准备即可制止美国的干涉野心,使美国有所谓,而不敢出兵干涉。”

第二次战略部署:1949年5月,美国和英法等12国会商统一对华政策,美国在青岛增加了军舰,英国也在香港增兵,根据这些变化,毛泽东为防患于未然,做最坏的打算,再次做出军事部署:一方面迅速消灭国民党残余势力,消除内部策应隐患,同时技力求经济上自给自足,防止美军搞海上封锁。另一方面在华北充分布兵,防止美国可能的进犯。

应对美国可能的军事干预。毛泽东战略上大气磅礴,潇洒应对,在战术上又缜密布局,成竹在胸,彻底粉碎了美国干预中国内政的可能,从而迅速解放大陆,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大... “岂不畏艰险,所凭在忠诚。”此诗来自于吴筠的《舟中夜行》。 历史上有许多忠臣报效王朝的故事,他们为了...
原创 清... 《秋闺》中,明代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通过诗句“小庭如水月明秋,天远窗虚人自愁”,生动地描绘了闺中女子...
原创 岳...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开头的这段诗句,带着一股年轻人的血气与豪情...
原创 欧... 屈辱的和平 1918年11月11日,世界大战停战,战胜国代表聚集在巴黎的凡尔赛宫商讨后续事宜。德方...
原创 清...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清初有名的贤后孝庄文皇后因病在慈宁宫去世,令人惊奇的是她死后37年,康熙都没有将...
原创 中...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超级大国的前提条件 启迪 治大国,如烹小鲜 秦始皇没解决好的问题,被汉武帝解决了...
原创 商... 秦人的祖先非子因替周王室养马有功受封于秦地,当时的秦地只是陇右地区的一个小城。 秦人在和戎族人的斗...
原创 历... 在我国古代,皇帝通常使用庙号和谥号来称呼,唐朝之前,大家习惯用谥号,如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宣帝...
原创 “... 提起王昌龄,我们对他的许多诗句都耳熟能详,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黄沙百...
原创 南...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一生正直、光明磊落,但他在1142年却因被宋高祖以毫无依据的谋反罪名斩首,这一事件至...
原创 司... 司马懿的成功不仅仅依赖于他卓越的智慧和高超的谋略,实际上,更关键的因素是他掌握的私军。这支军队的忠诚...
原创 民... 明朝碓窝 这是前久一个老人讲给我听的故事,据说故事就发生在小屯村,是真是假我也不知道,只觉得很有意思...
原创 诸... #诸葛亮和司马懿谁的军事才能更胜一筹?# 我觉得诸葛亮比较厉害! 一,综合国力。蜀国的国力、经济...
原创 被... 禅让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较为常见的现象。最早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代,那时的禅让是君主将权力传给他人,进入...
原创 历... 封建制度中的皇位继承权,一向有着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可能包括立长子继承,也可能会选贤能之人,或是兄终...
原创 是... 如果将七七事变视为全面抗战爆发的起点,那么这场深刻的民族浩劫已经过去了整整85年。随着岁月的流逝,亲...
原创 历... 自古名将如同美人,都是无法让人见其白发的一类传奇人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许多英雄们在生死之间展现出...
原创 曹... 蜀汉五虎大将之中,关羽的战绩无疑是最为辉煌的。他不仅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更有过五关斩六将的壮...
原创 曹... 曹操与袁绍在事业上的起点差不多,朝廷开始设置西园八校尉时,袁绍被任命为中军校尉、曹操被任命为典军校尉...
原创 雄... 公元前141年,太子刘彻登基,即汉武帝,为西汉的第七个皇帝。汉武帝刘彻可以说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