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俞大猷:戎马传奇,始于武所
迪丽瓦拉
2025-09-04 17:04:16
0

明朝一代名将俞大猷,大凡世人对他的印象评价,通常只有四个字:

抗倭英雄

。顶多再加上一句,“与戚继光齐名”。其他的印象,近于寥寥。

但笔者觉得,在人物气质上,俞大猷是明代最接近

宋将气质

的武将。“宋将气质”是我个人对宋朝征战人物做出的归纳定义:即能文能武,且达到一定高度;并有着浓烈的家国情结,以及军事浪漫主义情怀。

俞大猷的气质光芒,很大程度上被激烈、动荡的抗倭战事掩盖了,导致世人只看到他抗倭成就的一面,而忽略了他的个人魅力。

俞大猷的“

能文能武

”:

文的一面,诗风直追陆游、辛弃疾,

留下诸多铿锵豪迈、格调浪漫的戎马诗词

;武的一面,武学造诣能赶岳飞,

俞氏棍法、剑法、阵法自成体系,其棍法纳入少林传承、阵法入军中教材。

回顾俞大猷的一生,这么厉害的一个人,却差点被埋没。而

武平千户所

(福建武平县),就是俞大猷实现人生崛起的最重要

卧龙之地,

俞大猷在这里思考清楚了戎马方向、报国路径,并在武学、文词方面厚积薄发、一鸣惊人!

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之前,俞大猷只是个迷茫的中年武人,何去何从尚不得知,遑论家国抱负前景。从文武才学上,他当然够得上“未来之星”的标准,无奈他不谙官场政治,先前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俞大猷的祖上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获得了世袭百户的待遇。但俞大猷在三十二岁的时候(1535年),更进一步,考中武举人,获得千户武将身份,守卫金门。可惜没过多久,俞大猷就因擅自上书发表海防政策建议,被上峰剥夺了武职。

在那之后,俞大猷不改本色,孜孜不倦地向朝廷高层上书军事建议,最终赢得了兵部尚书毛伯温的器重,后者又把他推荐给宣大总督翟鹏。翟鹏被俞大猷的军事才能折服,亲自屈身向他表示敬意。

但这并什么卵用。毛伯温的器重,翟鹏的敬重,并没有为俞大猷带来一官半职,他依然是一介布衣(千户待遇早前也被剥夺)。可能是时机未到吧,器重他的毛伯温也很无奈,暂时没办法安排俞大猷。

真正的转机,在嘉靖二十一年出现了。因北方蒙古军队入侵,皇帝下诏选拔天下武才,俞大猷自然报了名。这一次,器重俞大猷的毛伯温,终于有机会安排他的职位了。

兵部尚书毛伯温下了一纸调令,将俞大猷任命为

福建汀漳守备。

原本在京城苦苦等候机会的俞大猷,回到福建,连老家晋江都没回,直接奔赴汀漳守备行司(相当于军分区司令部)所在地:

武平千户所。

用历史眼光来看,武平千户所地处偏远山区,着实算不上一个称心如意的任职地。但对俞大猷来说,这是他的最佳去处了

:汀漳守备司是福建西南片区最重要的军事单位

,空降该地担此守备大任,为年近四十岁的俞大猷打开了一扇广阔的通向军事巅峰的大门,俞大猷等如突然被安上了一对随时可以翱翔万里的翅膀。

俞大猷来到武所驻扎下来(驻地今武平县中山镇),沉积心头数年的阴霾一扫而空,心情格外的好。他站立于武所城墙之上,手扶佩剑,俯瞰军营兵士操练,心生豪迈;又眺向远处的武龙山,木秀于林,待风来袭更显苍茫,执杖天涯的英雄之气在俞大猷灵魂深处生长。此情此景,可用俞大猷的诗句来形容:

“半生磨剑白于霜,此日观光始露芒。”

豪情万丈,武艺衬之。俞大猷抱以极大的军事热情,带领兵士日夜操练,击剑、舞棍、习阵法,他的武艺才能也发挥得淋漓尽致,半生武学得以致用,没有比这更痛快的事了。

武所地处闽粤赣边,山贼小寇常有,但呈规模建制的军事动乱罕有。平时鲜有出兵打仗的时候,俞大猷便潜下心来,以一颗武痴之心刻苦钻研更精进的棍法、剑法、阵法。

俞大猷的武艺水平有史为证:他后来著有存世百代的《剑经》,创立了在明朝军中扬名立万的“俞氏棍法”,甚至在多年后“挑战”嵩山少林寺棍法大获全胜,并反向对少林寺僧人教习输出棍术。俞大猷的高乘

武艺心得,有相当部分就是在驻扎武平千户所期间研习所得。

武人俞大猷,有一颗边塞诗人的灵魂,且遣词尽显大家之风。如果说他早年的诗作略显晦涩、个人意气稍浓,那么从他驻扎武平千户所开始,俞氏诗词逐渐向家国情怀、英雄气概、天下苍生等主题意象靠拢。

为抒发诗意并以文会友,俞大猷在武所城墙上建了一个别出心裁的文人会所——

读易轩。

每逢节假日或明月皎洁的夜晚,他广邀军营或地方上的文化人、读书人,咏词吟诗,别有一番雅致。通过以诗会友,俞大猷既抒发了诗情,又增进了诗才,更在心底酿造了一坛浓烈的家国英雄酒。

俞大猷写有一首名为《秋日山行》的诗:

“溪涨巨鱼出,山幽好鸟鸣。丈夫不逆旅,何以及苍生。

他从未提及此诗写作背景。但笔者高度怀疑,此诗或为俞大猷在武所期间所作,“

丈夫不逆旅,何以及苍生

”,抒发了俞大猷身处边远之地但心怀天下苍生的戎马诗人情怀。

历史记载,俞大猷前后在武所驻扎数年,虽领兵打仗的机会不多,但他多次击退了从广东方向来袭的海盗、寇乱等。其中一个名为“康老”的盗匪团伙,被俞大猷率军俘斩三百余人。后来闽粤赣边的盗贼匪徒等势力,惊惧于俞大猷的威名,不敢来犯。

正因为俞大猷对稳定闽粤赣边社会治安有突出成就,他于数年后升任广东都司指挥佥事——相当于今天的省级军区副职指挥员,军级三品。俞大猷从此步入军中高级将领之列,一代抗倭名将正式踏向了海上战场。

多年以后,每当俞大猷在海上斩杀倭寇、吟诗高歌的时候,想必他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在武所的日子——以此为标志或分水岭,俞大猷找到了报国的路径,一步步走进了历史的荣耀薄。俞大猷诗曰:

“待看流沙遥万里,须臾踏破古丰城。”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日... 日本投降之后,约2万名日军与1万妇女一起躲入长白山,随后神秘失踪。1945年,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两...
原创 中... 一件件离奇的尘封往事, 一条条悬疑的历史谜团, 中国历史秘闻轶事,剥丝抽茧,展现真像。 中国历史上最...
原创 解... 解放战争打响后,陈毅和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作战屡获全胜,对此,毛主席评价几大野战军说,论作战能力“山东第...
原创 挟... 曹操,历史上极具争议的角色,他的智慧与野心堪称超凡,与此同时,他的残酷和阴险也令人深感畏惧。曹操的策...
原创 真... 《三国演义》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
原创 泰... 不丹国王父子两代都是全球最帅国王,其它国王望尘莫及。这年代是看脸的年代,还是长得好看的受欢迎。在中国...
原创 1... 凯夫特的印第安战争在殖民地留下颇为消极的影响,社会发展停滞,民生艰难。1647年,凯夫特被荷兰西印度...
原创 光...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清朝的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去世。这一事件本身虽不算罕见,但由于皇帝死后...
原创 清...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逐步完善,“中式外交”让中国护照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许多国家开始对我国实行免签政...
原创 清...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出于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各个时期的统治者都对中央政权的组织形式和权力划分做出了调整...
原创 大... “岂不畏艰险,所凭在忠诚。”此诗来自于吴筠的《舟中夜行》。 历史上有许多忠臣报效王朝的故事,他们为了...
原创 清... 《秋闺》中,明代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通过诗句“小庭如水月明秋,天远窗虚人自愁”,生动地描绘了闺中女子...
原创 岳...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开头的这段诗句,带着一股年轻人的血气与豪情...
原创 欧... 屈辱的和平 1918年11月11日,世界大战停战,战胜国代表聚集在巴黎的凡尔赛宫商讨后续事宜。德方...
原创 清...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清初有名的贤后孝庄文皇后因病在慈宁宫去世,令人惊奇的是她死后37年,康熙都没有将...
原创 中...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超级大国的前提条件 启迪 治大国,如烹小鲜 秦始皇没解决好的问题,被汉武帝解决了...
原创 商... 秦人的祖先非子因替周王室养马有功受封于秦地,当时的秦地只是陇右地区的一个小城。 秦人在和戎族人的斗...
原创 历... 在我国古代,皇帝通常使用庙号和谥号来称呼,唐朝之前,大家习惯用谥号,如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宣帝...
原创 “... 提起王昌龄,我们对他的许多诗句都耳熟能详,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黄沙百...
原创 南...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一生正直、光明磊落,但他在1142年却因被宋高祖以毫无依据的谋反罪名斩首,这一事件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