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明朝谋士刘伯温究竟有多神
迪丽瓦拉
2025-09-04 17:05:56
0

明朝谋士刘伯温究竟有多神?

在历史的长河中,出现了许多优秀杰出的人物,如赵匡胤,岳飞,朱元璋等。而刘伯温在中国历史上就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神人了。刘伯温在明朝的地位极高。但从刘伯温身上有多少神话色彩至今还没有一个定论。

一、少年聪慧,聪慧过人

刘伯温从小就有异于常人的聪慧。一次,刘伯温与两个哥哥一同玩耍,两个哥哥都发现了刘伯温的异于常人的天赋,于是两个哥哥都把他叫到身边教他读书识字,刘伯温也没有辜负哥哥的期望,在四岁的时候就开始读书识字了。

1、读书如吃饭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朱元璋率领着数十万的起义军攻占濠州、徐州等地,在攻克城中之后,看到城内的房屋非常破旧不堪,都是破败不堪的样子,朱元璋便想着能不能让百姓都搬离城中呢?于是把刘伯温叫到自己家里,教他如何读书识字。在刘伯温五岁的时候已经能读完一篇文章,但是看着,却怎么也不想动一下手脚。

2、读书如打仗

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就把他放在了身边,让他跟兄弟们一起生活。在朱元璋这里读书,跟打仗是一样的性质,虽然不能与打仗一样的能力,但也能为国家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虽然读书没有打仗厉害,但也能给国家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同时读书也像打仗一样,要知道在战场上是最能发挥作用的。不过朱元璋和刘伯温的性格不同,刘伯温非常的直爽、热情、善良,所以一般人总认为刘伯温是一个爱说爱笑的人。刘伯温总喜欢一个人喝酒、打牌、讲历史,而朱元璋就是个喜欢热闹的人,而且每次打牌的时候都是非常热闹的样子。

3、读书如读书

刘伯温对书的喜爱也达到了一个巅峰。他在少年时期几乎是每天晚上都会读一本书,这样就会很快地掌握书中的道理了。读完一本书又有另一本书,这种情况在当时也是很少见的,他用不同的方法来读。读书的过程也是提高自己智商的过程。

二、精通天文地理,预测吉凶

刘伯温的母亲因为和朱元璋的母亲有过争吵,但是刘伯温却不以为然,只说:“你们在这里,我在外面,我就不管你们了。”但是刘伯温还是坚持要回家,因为他的母亲还是和他争执,而刘伯温却觉得母亲说得对,也就回家了。因为之前在伯温家里有许多的相片,于是刘伯温就开始为这些相片记录一些事情。就这样他凭借自己天赋的领悟以及他对这些东西的熟悉能力,在明朝中发展得越来越顺利。

1、刘基虽然只是个布衣之士,但是他对于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非常精通。

而他对地理方面的知识也非常熟悉。因此他能够预言吉凶,并且能够把自己的预测告诉别人。所以这是非常厉害的了。

2、刘基为朱元璋制定的历法是很多的。

就连当时的皇帝也是对他敬佩不已,于是为了表示感谢,封他为太子太傅,还任命他为尚书左丞,这样刘基也成为了明朝历史上第一个中书左丞的人。而朱元璋之所以喜欢他,当然也是因为他那一身好武艺了。于是朱元璋对刘基的武艺就更加地感兴趣。在一次宴请文武大臣的时候,刘基还说:“我的武艺在当今是最好的,你呢?”这次的宴会也更加的精彩起来了。

3、刘基还为朱元璋的皇帝之位出谋划策。

虽然说明朝是从朱元璋开始崛起的。但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能力和谋略却是非常之高,朱元璋想要夺取天下,只能靠着自己的一己之力。但是刘基却预言他要夺取天下,并让他去寻找开国之君。但是当朱元璋经过徐达和常遇春等人的策划之下成功登基。但是最后却被一个叫做张士诚的人篡位了。

4、刘基给朱元璋看过许多的相片。

朱元璋也会看一些相片。但是不知道是不是他太过迷信,朱元璋便问刘伯温,就说:“如果您是刘基我肯定要拜刘基为师了!”刘基回答:“如果您是他呢?”刘伯温便说:“如果是他,我们都当他是师傅啊!”。

5、刘基预测吉凶,有很多都准确地预言了朱元璋将会夺得天下,建立大明王朝。

就在朱元璋准备北伐之际,刘伯温却来了一句“元龙凤、明玉玺”。朱元璋当时一惊,于是询问原因,刘伯温却说:“这不是皇帝的龙凤吗?怎么会这样呢?”于是朱元璋便想要诛杀刘伯温,但刘伯温却让他不必杀,如果杀害就是杀了他。就这样朱元璋被他一刀毙命。

三、智斗陈友谅,战功赫赫

朱元璋击败陈友谅后,刘伯温建议他可以把大军驻扎在长江边上,然后乘船北去。当大军渡过长江,准备向陈友谅进发时,他命令手下兵分两路,他本人和陈友谅的谋士文天祥一起出发,结果遇到陈友谅的两个大将,刘伯温就用计谋骗过陈友谅,大胜而归(其实是他和陈友谅两个人共同的计谋)。他还让朱元璋从长江乘船南下,一路护送朱元璋来到南京(后来朱元璋登基称帝成为明朝皇帝)。

1、巧设迷阵,以逸待劳

刘伯温和文天祥出发前对朱元璋说:“我军的粮尽兵疲,粮草不继。现在正是你们南征的时候,如果我们突然退走,你们就会中计,全军崩溃。”刘伯温和文天祥在行军中故意分路,分别带领三支部队行军,在途中遇到陈友谅三大名将,然后分兵而行。他们进入到陈友谅三大名将的队伍里,然后和他们的先锋将领交战。于是陈友谅两个大将和文天祥都中计,结果被刘伯温给骗得大败而归。

2、巧摆“三才八卦图”,各显神通

元末天下大乱,很多将领都四处逃难,只有朱元璋一直在后方带兵。在朱元璋逃到了濠州(今安徽凤阳)后,有大将就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说是自己的儿子叫刘福通。大家听说后非常吃惊,都说这个谋士如此厉害。在攻打元大都的过程中,刘福通的谋士刘兴把朱元璋的大军分成三路,用八卦图摆了三个方位都摆错了,最后都没能打赢。但刘兴没有气馁,而是继续摆,还把八卦图和兵书结合起来,变成了“三才形”。最终大胜而归。

3、智取陈友谅,一统天下

陈友谅建立政权后,得到了宋理宗的支持,一度成为元朝最大的藩镇。他利用朱元璋北伐的机会,向中原地带大举扩张。朱元璋在中原地区打了胜仗,但是因为缺乏军粮和水师,最后不得不请外援。陈友谅见此紧急时刻,派人找到了朱元璋的旧部,告知宋理宗已经把所有后勤补给给了他,这个时候的朱元璋才意识到陈友谅犯了天下大忌,不可能坐视不理。

4、用兵刘伯温也不是没有失误。

在攻打陈友谅之前,刘伯温建议朱元璋可以先派人在陈友谅的军营中选一个守备的将领(后来证实是他的推荐),然后在陈友谅军队中挑选一个最有战斗力的将领,而朱元璋却故意安排这个人。所以陈友谅军中的士兵就非常害怕这位将领,甚至把这位将领当成自己的主心骨来对待。结果这个人竟然毫无畏惧地带领大军南下攻取了南京。由此可见,在作战的过程中刘伯温也有失误!但这个失误主要是因为刘伯温用的这个“兵”这个字所致:因为当时的军队中一般都有步兵、骑兵、以及水军等多个兵种的存在。在这里刘基只说出一点就可以看出刘伯温对战争结果的判断是多么的准确!

四、为国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当朱元璋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后,得到了大臣们的举荐。此时,徐达和陈友谅还在打内战,朱元璋派人去请徐达去征战天下。徐达带着部队直奔大明首都南京。

1、成功劝降

徐达到达南京后,听说陈友谅攻打朱元璋的军队,便派人向陈友谅求救。刘伯温建议他们投降。于是,朱元璋便下令逮捕了陈友谅,并在其家中搜出一张朱元璋的画像。原来,陈友谅是被朱元璋的军队给吓跑了。后来,朱元璋被陈友谅投降后囚禁了起来,元军再次南下,并攻入南京。

2、消灭元军

刘基的军队一路攻下,元朝的首都大都。徐达见元军只剩一万人了,想放弃攻下南京,却没想到元军内部混乱,军队战斗力不强。元军将领们都想逃跑,徐达边走边劝他们投降明朝,但是都被徐达坚决拒绝。于是徐达带领两万士兵一路北上,一直打到了江浙地区。这场战争的胜利,将元朝从灭亡的边缘拉了回来。

3、稳定大明

徐达打败陈友谅,收复了南京,建立了明王朝,是为明初的大胜利。朱元璋称帝后,让刘伯温主持朝政。当时大分裂成两派:一派和陈友谅政权。因为徐达的帮助,陈友谅政权向南逃到了大理寺里,成为大理寺首领。另一派在云南活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大明和云南建立关系,陈友谅政权的残余势力也没有再南逃了。

4、文臣武将的楷模

有一次,刘伯温见李善长因劝谏“天子与藩王无义”被杀,于是与李善长一起写了一封长信,告诉他:我一生之中的功过是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还能活着回来啊!这个时候,李善长还只是一个小小的锦衣卫。过了几年后,李善长被朱元璋重用并做了丞相,而此时刘爷爷也在大明朝官做上了丞相。而在李善长走后不久,也突然病逝,享年五十三岁。刘家后人世代以做丞相为荣。

5、总结

要知道当年王艮虽然对元朝残余势力的反扑一无所知,但在刘基的巧妙策划下,让元军的主力基本歼灭在元大都,为明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如果不是遇到这位高人,大明的开国可能真的要费很大的周折。而在这位高人的治理下,大明的国泰民安,政通人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日... 日本投降之后,约2万名日军与1万妇女一起躲入长白山,随后神秘失踪。1945年,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两...
原创 中... 一件件离奇的尘封往事, 一条条悬疑的历史谜团, 中国历史秘闻轶事,剥丝抽茧,展现真像。 中国历史上最...
原创 解... 解放战争打响后,陈毅和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作战屡获全胜,对此,毛主席评价几大野战军说,论作战能力“山东第...
原创 挟... 曹操,历史上极具争议的角色,他的智慧与野心堪称超凡,与此同时,他的残酷和阴险也令人深感畏惧。曹操的策...
原创 真... 《三国演义》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
原创 泰... 不丹国王父子两代都是全球最帅国王,其它国王望尘莫及。这年代是看脸的年代,还是长得好看的受欢迎。在中国...
原创 1... 凯夫特的印第安战争在殖民地留下颇为消极的影响,社会发展停滞,民生艰难。1647年,凯夫特被荷兰西印度...
原创 光...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清朝的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去世。这一事件本身虽不算罕见,但由于皇帝死后...
原创 清...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逐步完善,“中式外交”让中国护照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许多国家开始对我国实行免签政...
原创 清...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出于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各个时期的统治者都对中央政权的组织形式和权力划分做出了调整...
原创 大... “岂不畏艰险,所凭在忠诚。”此诗来自于吴筠的《舟中夜行》。 历史上有许多忠臣报效王朝的故事,他们为了...
原创 清... 《秋闺》中,明代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通过诗句“小庭如水月明秋,天远窗虚人自愁”,生动地描绘了闺中女子...
原创 岳...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开头的这段诗句,带着一股年轻人的血气与豪情...
原创 欧... 屈辱的和平 1918年11月11日,世界大战停战,战胜国代表聚集在巴黎的凡尔赛宫商讨后续事宜。德方...
原创 清...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清初有名的贤后孝庄文皇后因病在慈宁宫去世,令人惊奇的是她死后37年,康熙都没有将...
原创 中...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超级大国的前提条件 启迪 治大国,如烹小鲜 秦始皇没解决好的问题,被汉武帝解决了...
原创 商... 秦人的祖先非子因替周王室养马有功受封于秦地,当时的秦地只是陇右地区的一个小城。 秦人在和戎族人的斗...
原创 历... 在我国古代,皇帝通常使用庙号和谥号来称呼,唐朝之前,大家习惯用谥号,如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宣帝...
原创 “... 提起王昌龄,我们对他的许多诗句都耳熟能详,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黄沙百...
原创 南...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一生正直、光明磊落,但他在1142年却因被宋高祖以毫无依据的谋反罪名斩首,这一事件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