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千多年前,日本人就已经自称为“倭人”,并且为这个称呼感到骄傲,因为他们认为这一名称是“汉朝时期皇帝所赐”。早在东汉时期,日本的使者就曾来中国朝贡,因此得以被称为“倭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人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种族基因存在不足,这使他们产生了自卑感,进而萌生了改良日本人种的想法。那么,这一改良计划最终是否得以实施呢?
1. 受西方影响而感到自愧
众所周知,19世纪的江户时期,日本依然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当美军舰炮登陆日本并迫使其签订《日本通商条约》时,日本人意识到自身的落后。当时,西方国家早已进入了蒸汽时代,利用蒸汽和电力为动力,已经走在了文明的前沿,而日本却仍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
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使日本人逐渐发现,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还是使用的各种工具,他们几乎所有的物品都来自于西方。很快,日本人意识到,如果继续保持传统的生活方式,他们将永远无法跟上西方的步伐,最终只能被淘汰。在西方主流文化的影响下,日本人感到深深的自愧,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2. 日本人身材矮小的现象
东汉时期,皇帝赐予日本人“倭人”这一称呼,其实也有原因。那时,前来中国朝拜的日本使者身材普遍矮小。随着更多日本流浪者来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倭人”这一名称逐渐变成了贬义词,也由此衍生出“倭寇”的说法。从字面上看,“倭”一词确实和矮小有一定关联。古代的日本人普遍身材矮小,在江户时期,男性的平均身高大约为1米58,女性则为1米46左右。
在日本一名武士高桥义雄看来,日本的发展滞后与日本人种的不足密切相关。高桥义雄是谁?他是1884年撰写《人种改良论》的作者。在这本书中,他指出了日本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认为与日本人种的不足有着直接关系。
通过高桥义雄的研究,他认为日本人种的不足不仅仅表现在身材矮小上,还涉及到智力、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为此,他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认为这些因素导致了日本人种的落后:
1. 早婚问题
在江户时期,日本社会对农业发展极为重视,同时也把早婚视为一种美德。婚姻越早越好,甚至许多未发育成熟的女孩也被迫早早成婚。在那个时期,日本人的寿命较短,平均结婚年龄大约为14岁。如果到20岁还未结婚,会成为他人眼中的笑柄。早婚习惯使得日本人种发育不完全,父母年纪尚轻,身体尚未成熟,如何能够孕育出健康优良的后代呢?
2. 血统等级分明
在古代的日本,社会等级分明,从武士到普通百姓,各个阶层之间几乎没有跨越的可能。上层社会的武士和将军与下层平民之间是无法通婚的。所谓“皇室与皇室,贫民与贫民”,这样鲜明的等级划分,使得日本人的血统逐渐固化,阻碍了优良基因的传承。
3. 近地婚姻习惯
此外,日本古代有着父母希望女儿尽量不远嫁的习惯,理想的婚姻对象应当是地理位置较近的亲戚或邻里。高桥义雄认为,近地婚姻的习惯导致了同姓婚姻的现象,容易让人遗传到相同的地方病或其他遗传疾病。
由于这些因素导致的种族落后问题,成为了日本发展滞后的根源。因此,高桥义雄认为,改变日本人种的唯一途径就是人工干预。
3. 提倡与西方人通婚
高桥义雄认为,既然西方国家发展如此迅速,显然西方人的基因非常优秀,尤其是在智力方面。因此,他提倡日本人与西方人结婚,以此来促进基因的优良传承。事实上,在明治维新期间,日本与西方国家有着频繁的接触,许多日本人开始与西方人建立婚姻关系,尽管具体的结婚人数尚无确凿数据。
4. 改变婚姻习惯与血统
高桥认为,结婚必须等到适龄之后,不应在发育未成熟时结婚。同时,要改变传统的血统观念,打破等级限制,取消近地婚姻习惯,并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来推进改良人种的计划。
5. 改善饮食习惯
在过去的岁月中,日本人长期遵循佛教禁肉的习惯,但这种饮食方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直到明治天皇带头吃牛肉,才打破了这一禁忌。要获得足够的营养,必须改变传统的素食饮食习惯。
高桥义雄提出的人种改良理论具有一定的建设性,尤其在他的倡导下,许多日本民众接受了这一理念,纷纷进行自我改良,尤其是在明治维新思想的影响下,很多日本人开始效仿西方的穿着和饮食习惯。
据相关专家统计,从1900年到1955年这段时间里,日本人的身高和体重有了显著变化,尤其是在身高方面,普遍出现了增长。或许正是高桥义雄提出的改良计划,激发了日本人的危机意识,促使他们发生了这些变化。
同时,在明治时期,日本人民开始更加重视身体健康,体育锻炼逐渐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个人卫生保健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日本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关于高桥义雄“人种改良计划”的讨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对于日本人民来说,身体素质的提高无疑是国家崛起与强大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