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献公嬴师隰[xí],这个名字或许对许多人来说比较陌生,但他正是那位实施一系列改革,奠定了秦国崛起基础的秦孝公嬴渠梁的父亲,可谓“虎父无犬子”。今天,我们并不讨论秦孝公嬴渠梁的功绩,而是要聚焦于秦献公——这位曾经为秦国的未来奠定重要基础的伟大君主。
秦献公在年轻时曾经历过流亡,甚至曾短暂居住在魏国。直到公元前385年,他回到秦国并继位。自那时起,秦献公为秦国的发展做出了诸多卓越的贡献,统治了秦国超过二十年。在他的治理下,实施了很多重要的改革措施,例如废除人殉制度、将都城迁至栎阳、促进商业发展、建立户籍制度,并且大力推行县制。除此之外,他还多次出兵收复河西失地(即今天山西和陕西之间的黄河以西地区)。这些改革为秦国未来的强大奠定了基础,也为商鞅变法的成功实施提供了土壤。
通过秦献公的种种改革,我们可以看到他非凡的治国能力。然而,他的伟大之处不仅仅体现在治国之策,更表现在他临终时对儿子的深刻教诲。临终时,他深知自己已无力改变秦国的现状,因此给了儿子秦孝公一些非常宝贵的忠告,这些话对秦孝公后来为国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指导作用。
秦献公继位后,曾多次发动对韩国和魏国的战争,虽然最终战胜了这两个国家,提升了秦国在诸侯国中的地位,但由于连年征战,秦国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战争造成了国土荒废,农业停滞,经济萧条,民众劳力大量流失,国力几近枯竭。正如古人所言:“好战必亡”,秦国如果继续战斗下去,势必会自我耗尽。这个时候,周围的强国林立,战国大争之局正盛,一旦敌国察觉秦国的虚弱,秦国的灭顶之灾也许就在眼前。
秦献公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清楚地知道,秦国不能再继续发动战争,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虽然他无法扭转局势,但在临终之时,他为儿子秦孝公指明了接下来的方向。秦献公告诫秦孝公不要急于复仇,不要再继续发动战争,而应该将精力集中在恢复国家的元气上。可以说,这一番话为秦孝公的外交政策提供了宝贵的方向指引。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较为复杂,大部分诸侯国都存在强大的世族。各大世族拥有各自封地,并享有相当大的自治权。因此,王室在很多方面并非唯一的治理者,国家的治理往往是由王族与其他大世族共同承担的。这种背景下,若想有效推动国家改革或进行军事扩张,王室必须得到大世族的支持。秦献公深知这一点,因此他特别提醒秦孝公要与世族元老和睦相处,毕竟只有得到了这些世族的支持,秦国的政权才能稳定,国家也有机会迎来稳定与发展的局面。
秦献公的两位儿子中,继位的为二儿子秦孝公嬴渠梁,而长子赢虔则是庶出。赢虔以勇猛著称,他手下拥有五万精锐铁骑,是秦国最强大的骑兵部队的核心。在秦献公之前,秦国的继位过程常常伴随着政治混乱和流血事件,甚至秦献公自己曾流亡他国多年。为了确保自己去世后,秦国能够顺利继承,秦献公在临终时与赢虔进行了深刻的对话,赢虔最终发誓支持弟弟继位,而秦献公也为此立下了书面血誓,交给了秦孝公。这段父子之间的约定,实际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稳定作用,为后来的秦国政权传承奠定了基础。
秦献公的临终遗嘱中,不仅强调要重视亲族关系,还提出了要防范赢虔可能利用自己的军事力量造反的问题。他极为精明地认识到,即使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也不能轻易信任,必须采取防范措施。这种对政治形势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复杂性的精准把握,使得秦献公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政治大师。
秦献公的三条临终遗嘱,不仅为秦国的未来指明了方向,也为秦国能够在随后的岁月中崛起、最终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秦献公无疑是一位具有非凡政治智慧的君主,他的远见和果断决策为秦国后来的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