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到古代的著名武将时,许多人自然会想到关羽。关二爷在战场上常骑着赤兔马,手持青龙偃月刀,而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曾描述关羽的这把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此外,如今许多古装影视剧中的人物,通常设计为一位手持巨锤的壮汉,那锤头之大,几乎可以与斗大相提并论,重量看起来也有几十斤。甚至在一些小说或影视作品中,古代的武将常常被描绘为能举起重型兵器,连续与敌人战斗三百回合,甚至一整天不歇。这种描写也引发了人们的好奇:那些古代武将,真能举着几十斤的武器打上一整天吗?
事实上,通过大量考古发现和出土文物,我们对古代兵器的真实重量有了更清晰的了解。首先,作为“百兵之君”的剑,作为一种双刃冷兵器,舞动起来非常灵活且致命,一度被视为专门用来杀人的利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剑的形态逐渐变化,这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出土的短剑中,西汉中期的金鞘铜柄铁剑是一件典型的代表,剑身重620克,剑鞘90克,总重量约710克。有人可能认为短剑较轻,但即便是达到96厘米的长剑,它的重量也并不如想象中那般沉重。例如,明代的“如意首双血槽精钢剑”,剑身长96厘米,通过双血槽的设计大大减轻了剑身的重量,使得武将能够轻松使用。此外,明代中期出土的佩剑也显示出类似的重量,净重不过800克,这与我们常见的古代武器形象大相径庭。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刀。刀被誉为“百兵之帅”,它与剑在使用方法上有着显著区别。刀是单刃兵器,随着冶炼技术的进步,刀的形态和功能经历了多次变化。最初的刀形态与钺相似,短柄且刃部较长。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刀逐渐变得更加多样化,进入汉代后,刀的种类更多,威力和使用效果各不相同。李贤夫妇合葬墓出土的连鞘装环首铁刀便是其中的典型,它全长94.5厘米,连鞘重1315克,属于窄刃刀。相比宽刃刀,窄刃刀更适合拖割,特别适合骑兵在战场上对抗步兵。至于宽刃刀,适合用于砍击敌人,尤其是在战场上,先锋步兵常用它们斩击骑兵的马腿,削弱敌方骑兵的战力。比如,清代晚期流行的鸡冠头大刀,全长97厘米,重量为1500克,尽管相对较重,但仍未达到人们常设想的几十斤。
谈到较重的冷兵器时,古代武器的重量虽然在某些情况下较大,但远不如一些文艺作品中的夸张描述。例如,在明代的墓室中出土的金瓜锤,其重量约为1000克,而福建博物院馆藏的“宋靖康李纲锏”加锏鞘的重量也不过3600克。至于枪,作为“百兵之贼”,其枪头的重量大约在1000克左右,绝不可能像影视剧中描绘的那样,单枪柄重达几十斤。此外,古代文献也曾透露出一些关于武器重量的“虚构”,如高杰所用的铁棍,号称重达四十斤,但实际上其重只有18斤左右(明清时期的“斤”约为600克)。
总的来说,古代武将并不会选择举着重达几十斤的兵器上战场。首先,普通武将并不具备“天生神力”,难以举起如此重的兵器;其次,若能勉强使用,巨重的武器将消耗大量体力,武将不可能持此武器作战一整天;最后,过重的武器还会影响部队机动,尤其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古代,依靠马匹和板车等手段,无法完成长途快速转移。影视剧和小说将武将描绘为举重若轻的英雄,主要是为了突出人物的强大能力,而真实历史中的武器重量则远低于那些艺术加工后的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