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16年的统计数据,大陆的林姓人口已超过1400万,主要集中在福建、广东、浙江等南方省份。在这些地区,福建省的林姓人口最多,达到470多万,而广东省则有310多万,两省合计占据了全国林姓人口的半数以上。
林姓源自子姓,始祖为比干,他在民间广为流传,有着“文曲星”和“文财神”的美誉。比干是商朝纣王的叔叔,他曾多次直言进谏,因而被纣王陷害致死。比干的妻子为了避难逃至朝歌城外的山林,在那里生下了林姓的始祖——林坚。周朝灭商后,周武王非常钦佩比干的忠诚与不屈,于是找到了比干的儿子林坚,将其封为博陵伯。由于林坚是在山林中诞生的,周武王便赐予他“林”姓,这也成了林姓的起源。
自林坚被封为博陵伯以来,林姓便在此地繁衍生息,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扩展。林坚的子孙代代世袭博陵的爵位,很多人仕途显赫,曾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博陵也因此成为林姓的发源地。后来,博陵归西河郡管辖,因此也有了“西河林氏”的称谓。西河不仅成为了林姓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林姓的郡望。
西周灭亡后,周王室迁往洛阳,林姓族人因职务调动或避乱而四散,分布于各地诸侯国。周朝时期,曾有多位林姓人物出任要职,如卿士林真、太保林英、畿内令林俊、内史林宏等。此外,在鲁国,也有林雍、林楚、林放等林姓官员活跃。而在赵国,林皋曾任国相,他的九个儿子均官至大夫,被誉为“九龙之系”,并被尊称为“十德之门”。
秦朝灭赵国后,林皋的后代迁至齐郡。西汉初期,林皋的四世孙林挚因战功被封为平棘侯,从此林姓逐渐在齐郡及其周边地区崭露头角。随着齐郡改设为济南郡,林姓的居住地便归济南管辖,济南也成为林姓的重要郡望之一。
西晋末年,随着中原战乱的爆发,林隶随琅琊王司马睿南迁,建立了东晋。林隶有两个儿子:长子林懋担任下邳太守并定居下来,成为当地的望族,下邳因此也成为林姓的郡望之一;次子林禄则担任晋安太守,并在当地安家落户,被尊为林姓进入福建的始祖,晋安因此成为林姓的又一郡望。
“晋安林氏”逐渐发展成为林姓中最为显赫、人口最多的支派,族人遍布国内外,素有“闽林遍天下”之誉。隋朝末年,林禄的十二世孙林士弘在江西鄱阳湖一带领导农民起义,并大败隋军,自立为楚国皇帝。后虽然兵败于唐朝,但这段历史依然为林姓增添了光彩。
唐朝开元年间,林禄的十四世孙林万宠担任高平太守。他的儿子们,包括林韬、林披、林昌等,分别成为了“阙下林”、“九牧林”和“游洋林”的始祖。尤以“九牧林”最为显赫。
“阙下林”的始祖林韬,作为林万宠的长子,因其孝顺而广为人知。林韬的孙子林攒在其母亲年老多病时,辞官尽孝,唐德宗得知此事后,特意立下双阙以表彰其孝德,之后这一支林姓便被誉为“阙下林”。在宋朝时期,林杞担任知州,他的九个儿子也均成为知州,被称为“父子十知州”。
“九牧林”的始祖林披是林万宠的次子,在唐朝天宝年间,他官至太子詹事。林披的九个儿子如林苇、林藻、林著、林荐等人均任刺史,因为“刺史”亦称“州牧”,所以这一支林姓被称为“九牧林”。这支林姓历代传承,重视诗书礼仪,人才辈出。唐代的林藻和林蕴兄弟在书法与文学上有所建树,宋代的林默娘更是舍命救助渔民,被尊奉为海神,而明代则涌现了如状元林环、刑部尚书林俊、以及“铁面御史”林润等名将名臣,为“九牧林”增添了荣耀。
参考文献:
《林氏重修族谱》 明 林誌
《西河林氏族谱》 清 林光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