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英年早逝,许多人对他的一生并不了解。历史书上写他活到了四十岁,但实际上,按照中国传统的“虚岁”算法,常遇春只活了39年。真实的死亡时间是在洪武二年七月七日(农历),正好是传说中的鬼月——地狱冤魂徘徊人间的时刻。
朱元璋为常遇春的去世感到极为悲痛,且这份悲痛是真实的。按照中国的传统,丧事时家属难免会发泄一些怨言。可以想象,朱元璋在心里可能也在默默抱怨:“老常,你25岁时就来投奔我,跟我一起走过了十四年的风风雨雨,我们同生死、共患难,经过千难万险,我终于做上了皇帝,而你也成了‘武宰相’、中书平章军国重事的官员,爵位高升,咱们的生活看似一片光明,没想到你却在此时突然离世。老常,你这也太不讲究了!”
然而,朱元璋心中虽然抱怨,但他深知常遇春的巨大贡献,便以更高的荣耀来回报他。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朱元璋不仅给予常遇春显赫的封号和职务,甚至追封他为“开平王”,并授予他“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称号。除了封号,他还提升常遇春的职位,甚至给了他“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的荣誉,足以看出朱元璋的深情与敬意。
为了更好地安慰常家,朱元璋带着自己的妻子马大脚,亲自邀请了常遇春的遗孀蓝氏和他的子女们,举行了一场私人的家庭聚会。朱元璋与蓝氏早已熟识,记得十四年前,在元末群雄混战的时候,朱元璋与常遇春的相遇堪称命运的巧合。那时的朱元璋只有几千兵力,常遇春则带着十余人来投,提出愿为先锋。两人谈话间,发现他们有着相似的背景——都出身贫寒,娶妻较晚,且都没有子嗣。天命有时巧妙无比,战争让他们这些本无所有的人反而找到了可以施展抱负的机会,甚至都娶上了妻子,且妻子都怀上了孩子。
有传言称,二人曾在那时定下了娃娃亲的约定——如果各自的妻子分别生下男孩和女孩,便成亲家。然而,史书中并未明确记载这一事宜,因此也只能当作传说听闻。即使如此,朱元璋和常遇春两人已是亲密无间,成了莫逆之交。
而蓝氏与马大脚,作为两个孕妇,在这段艰苦的岁月里也结下了深厚的姐妹情谊。她们都是定远老乡,相识并非外人。尽管马大脚没有亲人,朱元璋身边也几乎没有人照顾她,但两人相互依靠,默默支持。随着朱元璋事业的逐渐崛起,朱标和常遇春的女儿也逐渐成长为青梅竹马,成为了朋友。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朱元璋的事业越来越大,家庭也逐渐分离,两家之间的互动逐渐减少。朱标与常遇春大女儿的关系虽然依旧亲密,但也很少再见面。朱元璋忙于政务,渐渐没有关注到常家后代的成长。直到常家子女来拜访,朱元璋才对常遇春的女儿表现出惊艳之情——她已经长成一个温婉大方的姑娘,言谈举止得体,举止优雅,给人一种深得人心的印象。而朱标也越来越成熟,朱元璋对他的未来充满信心,心里对这两个年轻人充满了希望。
此时,朱元璋似乎决定,将常家与朱家融合,他甚至认为,常遇春为国家所做的贡献,理应让常家继承一部分荣华富贵。于是,尽管常遇春已不在人世,朱元璋依旧决定将常遇春的儿女纳入自己的家族,并给予他们高位和荣耀。常遇春的大儿子常茂被封为郑国公,而大女儿则被封为“太子妃”,成为皇室的未来国母。
朱元璋对常遇春家族的眷顾,显然出于真心。他甚至表示,“常遇春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我一定会确保你们常家和朱家共同享富贵。”不过,由于常遇春刚刚去世,朱元璋并没有立刻展开正式的安排,而是等待适当时机。
然而,常遇春家族的命运似乎注定了短命。常遇春去世时只有39岁,而常家其他成员的寿命也普遍较短。常遇春的大女儿、朱标的妻子去世时年仅24岁,常家长子常茂仅活到35岁。更令人痛心的是,朱标的长子朱雄英年仅8岁便夭折,这一切都让朱元璋感到无比遗憾。
尽管如此,朱元璋依旧没有放弃,希望能为朱标的王朝培养一位继承人。朱元璋把目光投向了他的孙子——朱允炆,这个孩子的母亲吕氏出自望族,家族背景显赫,生命力强。朱元璋的安排显得更加深远,他希望借助吕氏家族的强大背景,为朱允炆铺平未来的道路。
然而,尽管朱元璋已经深思熟虑,但最终,命运似乎并不如他所愿。朱标的早逝无疑打破了他的一切计划。而在这一切之后,朱元璋将目光投向了更加复杂的政治局势,准备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政权。然而,这一切的变化也让他意识到,有时无论如何策划,最终掌握一切的仍是上天的安排。
接下来的“靖难之役”,将揭开新一轮权力斗争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