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读者在后台问了个有意思的问题:中国这么多城市,有没有名字是外国人起的?您别说,还真有一座!从晚清到今天,这名字愣是用了100多年没变过,如今全国人民耳熟能详,连三岁小孩都能脱口而出。更绝的是,这座城市既是北方明珠,又是战略要冲,名字里还藏着半部中国近代史的血泪与荣光。今儿咱就唠唠这座特殊城市的故事——大连。
搁明朝那会儿,大连还叫青泥洼,就是个普通渔村。渔民们打鱼晒网,海风吹着咸腥味,谁也没想到这片海湾后来能成兵家必争之地。直到1898年,沙俄的军舰轰开了渤海湾,沙皇尼古拉二世大笔一挥,给这地儿起了个洋名“达里尼”,俄语里“远方之城”的意思。那会儿俄国人忙着修东清铁路,把大连湾当成了远东桥头堡,码头、仓库、洋房咔咔往海边盖,硬是把渔村整成了现代港口。
可好景不长,日俄战争一打,小日本把老毛子赶跑了。1905年日本人接手后,嫌“达里尼”绕口,直接按读音改成了“大连”。您瞅这名字改的,既保留了俄语谐音,又套上汉字外壳,跟后来东北满大街的“株式会社”招牌一个路数。要说这名字也算命硬,后来苏联红军1945年打回来驻军十年,愣是没改回去,直到1955年完整回归中国,大连这俩字算是焊死在城市门牌上了。
可能有老铁要问:咱中国人就不能自己起个名?这里头有讲究。您翻翻晚清地图,大连湾早就在传教士画的地图上标着“Da lian wan”,日本人不过是借坡下驴。不过民间还有个说法挺有意思,说当年闯关东的老乡背的褡裢布口袋,跟海湾外三山岛的形状神似,这才有了“褡裢湾”的俗称。后来官府觉得“褡裢”土气,干脆取谐音改成了大连。
要说这名字改得值!打从叫了大连,这地界就跟开了挂似的。日本人在这儿搞殖民建设,修了亚洲数一数二的不冻港,铁路直接铺到长春。新中国成立后,大连港成了北方航运枢纽,一五计划156个重点工程,7个落户大连。现在您去大连港转转,还能看见沙俄时代的老船坞和日本建的满铁总部大楼,这些老建筑就像活化石,把百年前列强争霸的场面定格在砖瓦里。
如今走在大连街头,那叫一个混搭风。中山广场周边一圈儿巴洛克式老建筑,穹顶上的鸽子扑棱棱飞过;俄罗斯风情街上卖列巴红肠的店铺,隔壁就是挂着“大连焖子”招牌的小摊。最绝的是有轨电车叮叮当当穿过欧式街区,车上大妈拎着海鲜塑料袋唠嗑,这场景全世界独一份。您说这是文化入侵?要我说这是咱中国人的本事——甭管哪国的玩意儿,到了咱地界都能烩成一锅鲜!
当然也有人较真:用外国人起的名字是不是没面子?这话得两说。大连湾当年被列强轮番蹂躏不假,但今天的大连可是实打实的中国制造。航母从这里下水,万吨巨轮在这里装卸,国产大飞机用的特种钢材这里也能造。名字就是个符号,关键看谁当家做主。就像香港、澳门,名字带洋味不耽误回归后繁荣稳定。
再说这名字背后的经济账。大连现在顶着计划单列市、自贸试验区、东北亚航运中心一堆头衔,去年GDP差点破万亿。日韩企业扎堆在金普新区设厂,英特尔在这儿建了亚洲最大芯片生产基地。要是当年把名字改回“旅大”或者“青泥洼”,国际招商会上得多费多少口舌解释?有时候啊,历史留下的记号,用好了反而是块金字招牌。
说到底,大连这名字就像块活化石,记录着中国从任人宰割到自立自强的百年沧桑。当年沙皇尼古拉二世起名时,肯定想不到“达里尼”会变成中国人手里的北方明珠;日本军官拍板“大连”时,也料不到这座城市会成为共和国长子振兴东北的排头兵。如今站在东港商务区眺望,星海湾跨海大桥亮起霓虹,航母码头停着山东舰,海风吹过来都是扬眉吐气的味道——这大概就是历史的幽默感,把屈辱的伤疤酿成了自信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