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44年,离诸葛亮去世已过去十年,这一年,曹魏的大将军曹爽为争取军功并树立威望,决定在司马懿的强烈反对下,带领十万大军发动讨伐蜀汉的战役,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兴势之战。当时,蜀汉的汉中守将是王平,手下的兵力不足三万,而曹魏的兵力则足足有十万之众。然而,战斗的结果出乎所有人预料,曹爽的军队不仅死伤惨重,而且运送粮草的牛马几乎全数丧失。
既然王平仅仅拥有不到三万的兵力,为什么他能够击败来势汹汹的曹魏十万大军呢?答案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王平严格遵循魏延的守城战略。
魏延是蜀汉初期的第一任汉中太守,他上任之前,便设计了一套完善的防守策略,专门针对汉中地区的地理特点。这套策略被称为“重门战术”,简单来说,就是“虚内守外”,充分利用汉中的险要地势,确保能守住主要的交通要道。魏延在防守汉中期间,通过这一战术建立了强固的防线,在他八年的任期内,魏军从未能突破这一防线。后来,魏延的继任者,如吴懿、王平等,都继承并发扬了这一防守战略。
曹爽此次攻打汉中,正是要检验这套防御战术的有效性。魏军的前锋到达骆谷时,汉中的许多将领纷纷建议王平,鉴于敌军的兵力远远超过自己,应该放弃外围的据点,集中兵力守住汉中和乐山的两座城池,等待涪城的援军到来后再进行反击。然而,王平坚决否定了这个建议。他决定派遣刘护军和杜参军占领兴势,一方面坚守阵地,另一方面等待涪城的救兵。最终,王平的决策得到验证,涪城的援兵如期到达,王平成功组织反攻,最终击退了魏军,取得了兴势大捷。
第二,王平是汉中的最高统帅。
王平早年的军事生涯并不显赫,甚至可以说平凡无奇。在早年的战役中,他大多充当副将,缺乏足够的话语权。在街亭之战中,王平只是主将马谡的先锋。马谡选择在山上安营扎寨,王平凭借自己丰富的战场经验,意识到这是一个极为危险的决定,因为一旦敌军切断水源,蜀军将陷入困境。然而,由于马谡身份较高,王平未能劝阻他,最终导致街亭的失守。
然而,十年后的王平,已经历经多次晋升,逐步跻身蜀汉的高层。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的那一年),王平被任命为后典军、安汉将军,协助车骑将军吴懿守卫汉中,实际上,王平负责的便是汉中的防御工作,同时兼任汉中太守。公元237年,王平彻底取代吴懿,成为汉中的最高统帅,并被封为安汉侯。接下来的一年,他再次被任命为前护军。公元243年,王平被朝廷任命为前监军和镇北大将军,全面掌控汉中的防务。
在诸葛亮去世后的这十年里,王平官运亨通,逐渐从一个无名副将崛起,最终成为汉中的主心骨。与马谡不同,王平不仅没有战略上的失误,而且凭借着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成功指挥蜀军击退了曹爽的进攻,获得了兴势之战的胜利。
第三,王平的军事才能远超曹爽。
每一场战争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主将的军事水平。比如在街亭之战中,蜀军的主将马谡缺乏战场经验和实战能力,而魏军的主帅张郃则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将,双方差距悬殊,马谡败北也就不足为奇了。再比如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魏军主帅是久经沙场的司马懿,而诸葛亮以稳扎稳打、事无巨细的战术应对,最终虽因身体原因而不得不止步,但两位将领之间的战略对决仍然是一场经典。
在兴势之战中,魏军主帅是曹魏的曹爽,他虽然拥有十万大军,却在战场上几乎没有什么实战经验。而蜀军的主将王平则是一位在战场上摸爬滚打了数十年的老将,两者的差距一目了然。如果将曹爽换成他的父亲曹真,战局或许会有所不同,但在这个时候,曹爽作为指挥官,基本上就注定了魏军的失败。
结语
在诸葛亮去世十年后,兴势之战中,王平以不到三万的兵力,成功击败了曹爽指挥的十万大军,将魏军打得落花流水,狼狈撤退。这一切的胜利,正是源于王平身为汉中最高统帅的权威地位、他超群的军事才能以及魏延防守汉中的战略。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确保了汉中的安全与蜀汉的胜利。
(本文参考《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