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是三国格局最终确定的关键战役。正如人们常说:“提到三国的历史和《三国演义》,若不谈赤壁之战,就好比结婚了却不入洞房。”这场战斗,决定了三国的未来走向,成为了后世口耳相传的经典。
一、为何赤壁之战会爆发?
从曹操的角度来看,他已经先后击败了袁术、灭掉了吕布,打垮了刘备,击败了袁绍,征服了乌桓,还通过“招安”收服了西凉(马腾、韩遂)。纵观天下,依然有四股力量尚未臣服。
其中,刘表掌控着荆州,孙权统治着江东,刘璋掌握着西川,张鲁则占据了汉中。这四股力量中,刘璋并不强大,而且与张鲁彼此敌对,这使得两者几乎无力对抗曹操,根本无法构成实质性的威胁。而孙权,虽然地理位置优越,但在曹操看来,根本不值一提。若孙策还活着,或许曹操会有所忌惮,但孙权,毕竟是处于父兄庇佑之下的年轻人,毫无威胁可言。
真正令曹操感到威胁的,是刘表。若曹操能够彻底征服荆州,意味着东汉乱世进入了“收官阶段”,统一天下指日可待。因此,从曹操的立场来看,赤壁之战不过是他“收官之战”的前奏,轻松拿下荆州便可一举制胜。
而对孙权来说,赤壁之战的意义则简单得多:保命。无论是张昭等人主张投降,还是周瑜、鲁肃等人主张全力抗战,所有决策的核心目标都是为了“保命”。面对曹操绝对的优势,东吴根本没有力量反抗。谁也不敢奢望复制“官渡之战”的奇迹。
至于刘备,他与孙权有着不同的处境。对于刘备来说,他一直在失败中摸索前进,面对曹操的挑战,他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望。刘备曾言:“操急,吾宽;操暴,吾仁;操谲,吾忠。”这话的意思其实很简单:生死置之度外,只要与曹操对立,就可能成功。在赤壁之战时,刘备与其说是在抗争,不如说是在表态。事实上,早在长坂坡之战时,刘备已经被彻底压制,留下的只是豪言壮语,曹操根本未曾在意。
从这三方的立场来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赤壁之战对曹操来说,虽是可能的失败,但他并未真正陷入危机;而孙权与刘备则完全无法承受失败。
二、谁才是赤壁之战的主导者?
《三国演义》将曹操的败因归结为两个主要方面。
首先是“邪不压正”——曹操被描绘成最大的反派,而刘备则是无敌的正派英雄,因而曹操必败。但若从三国正史来看,曹操是大汉的丞相,代表着皇帝的权威,他试图恢复大汉江山,哪里有“邪”可言?而刘备,尤其是孙权,虽自诩正义,但他们不过是割据一方的武装力量,实质上与“正”并无太大关系。所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赤壁之战的成败,更多是成败论英雄的问题。
其次是“诸葛亮的开挂能力”——《三国演义》将赤壁之战的胜利归功于诸葛亮,认为他团结了东吴,激励了孙权,并通过巧妙的计谋助力周瑜火烧曹军战船。诸葛亮似乎成了这场胜利的关键人物,而东吴则在演义中被描绘成一个笑话。
然而,正史并不这样看待。诸葛亮的角色仅限于出使东吴,协助刘备与孙权达成联盟,获得了与孙权平起平坐的资格。真正的主导者是周瑜,他才是赤壁之战的关键人物。在与刘备的会谈中,周瑜展示了他作为联军总指挥的绝对主导地位。
三、周瑜的四个理由
当东吴内部在讨论是否抵抗曹操时,周瑜提出了四个理由,认为曹操必败。
第一:北方尚未稳定,马超、韩遂依然活跃在西凉,为曹操的后患。
虽然曹操名义上统一了北方,但西凉的马超和韩遂依然存在,他们的势力是曹操未能彻底消除的隐患。周瑜认为,一旦战争爆发,马超和韩遂可能会趁机反叛,给曹操带来巨大压力。
第二:水战是曹操的弱项,东吴擅长水军作战。
周瑜认为,水战一直是曹操的短板,而东吴正好拥有强大的水军优势。尽管东吴在陆战方面不如曹操强大,但周瑜相信水战的优势足以克敌制胜。
第三:冬季寒冷,马匹无法得到足够的草料。
这一点周瑜提出了天时因素,他认为曹操的军队因寒冷季节而无法得到充分的补给,士气必然受到影响。
第四:曹操的军队远离家乡,缺乏水土适应,容易生病。
这一点从地利角度出发,周瑜认为曹操的军队长途跋涉,难以适应南方的气候和环境,容易爆发疾病,影响战斗力。
四、贾诩的毒计
曹操虽然自信满满,但却忽视了贾诩的毒计。贾诩建议曹操:“不如安定荆州,等待东吴的内部裂变,届时他们必定自乱阵脚。”贾诩认为,曹操应当放慢步伐,稳扎稳打,等待孙权和刘备之间的矛盾加剧。
若曹操采纳了贾诩的建议,赤壁之战的结局可能会大不相同。可惜,曹操过于自信,未听从这一计谋,最终导致了赤壁之败,三国格局由此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