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帮,是一个相互扶持的帮派,而不是黑帮。”这句话揭示了南洋华人帮会的真正本质。
4月30日,电视剧《狮城山海》在央视八套黄金档首播,这部由郭靖宇监制、编剧,巨兴茂执导,巍子和杨旭文主演的南洋帮派传奇剧,带我们走进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南洋华人帮会历史。
起初,很多人并不知道南洋华人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直到通过这部剧才了解到,关于南洋华人和他们的故事,我们了解得远远不够。
南洋华人历史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清朝中期。当时,国内动荡不安、土地贫瘠,大量中国南方人被迫踏上了前往南洋的艰难旅程。
19世纪中叶,马来半岛的锡矿工人中,华人死亡率高达40%。正是在这种生死存亡的困境中,华人帮会应运而生。
在南洋,最著名的华人组织莫过于兰芳公司和义兴公司。兰芳公司由广东客家人罗芳伯于1777年在婆罗洲创建。它在最鼎盛的时期,管理着近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辖区内人口达到400万之多。义兴公司则直接源自天地会,19世纪初在新加坡、槟城等地崛起。
《狮城山海》中的“山海帮”正是以这些真实的历史华人帮会为蓝本所创作。剧中的山海帮由多个不同堂口组成,如侠义堂、威远堂、风云堂、忠孝堂等,每个堂口分别负责不同区域和职能,其组织架构与历史中的帮会十分相似。
尽管这些组织具有帮派性质,但在殖民统治下,它们实际上肩负着保护同胞、维持社区秩序和传承文化的责任。
历史上,义兴公司在柔佛捐资支持华文教育,参与创办了宽柔学校,并修建了多个庙宇,如柔佛古庙,还管理着义山(华人公共墓地),解决了早期移民逝世后无处安葬的问题。
剧中的权力斗争正是这种历史背景的艺术再现。剧中,华人警察总长郑秋对山海帮的压制、山顶仔与山海帮的冲突,都反映了当时南洋复杂的社会局势和华人帮会面临的生存困境。
南洋的华人帮会不仅仅是一种组织形式,它还代表着一种文化现象和精神象征。《狮城山海》深入剖析了这些精神内核。
首先是“义气”观念。义是传统华人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之一。剧中,程恢的老仆发叔为救刘振东甘冒风险,最终死于警署;黄忠信得知义父程恢遇险,立刻提出替他赴险;刘振东为父复仇,不惜绑架并杀死山顶仔头目巫阿楠。这些情节反映了华人帮会崇尚“以义为先”的精神。
华人帮会历史上都有着严格的入会仪式和行为规范,强调成员之间的兄弟情谊与忠诚。
其次是自我保护的生存哲学。华人帮会本质上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组织形式,在殖民统治下为华人提供了安全感与归属感。剧中山海帮设置多个堂口,构建了完整的自治体系。
程恢提出将山海帮转型为公司从事运输业务,正反映了华人帮会向商业组织转型的历史趋势。历史上,华人帮会的转型与社会发展相呼应,许多帮会逐步从依靠武力维持秩序转向参与商业活动。
另外,“家国情怀”也是华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身在异国他乡,华人移民依旧保持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热爱。帮会组织常常建立祠堂和学校,传承中华文化。剧中的人物言行中充满着这种文化认同。程恢和刘雄武等人虽身处南洋,依然秉持中华传统价值观,讲究忠诚、家族、长辈和后代。
最后是“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剧中程南屏与父亲程恢在理念上存在分歧,反映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也折射出华人帮会在时代变迁中的转型挑战。历史上,随着殖民地政府推动现代化管理,一些具有远见的帮会领袖开始思考如何适应新时代,将帮会转型为更合法的社团或商业组织。
《狮城山海》不仅再现了南洋华人帮会的历史风貌,也深入挖掘了背后的华人精神内涵。正是这些精神支撑着华人移民群体在异国他乡扎根生存,最终融入当地社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如今,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那些在南洋辛勤耕耘的华人先辈们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团结互助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铭记与传承。
《狮城山海》的播出,成为对这段历史最崇高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