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回顾
迪丽瓦拉
2025-09-05 01:05:35
0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发展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根基,同时结合中国不同阶段的具体国情进行创造性转化,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农村土地制度。这一过程既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又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理论勇气。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

新中国成立前,地主和富农占全部农村人口的9%,但拥有全部农村土地的52%。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这部法律总结了中国共产党过去领导土地改革的历史经验,适应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形势,成为指导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

在个体层面,虽然农民拥有了土地,但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部分地区出现贫困农民典让出卖土地的现象,存在私有制经济造成新的贫富分化的潜在风险。1951年9月中共中央审议通过《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指出要充分调动农民个体经济和互助合作的两个积极性,互助合作就是“建立在个体经济基础上(农民私有财产的基础上)的集体劳动,其发展前途就是农业集体化或社会主义化”。互助组由农民自觉自愿互利组建,没有改变农民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到1952年底,全国互助组 全国农业互助合作组织发展到830余万个,参加的农户达到全国总农户的40%。

在国家层面,分散的小农经济无法满足大规模工业化对农产品的需求,亟待对农业进行集体化合作化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12月,党中央确定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三阶段”的路线图,即从共同劳动的互助组,到实行土地入股、统一经营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为“初级社”),到实行完全的社会主义的集体农民公有制的更高级的农业合作社(简称为“高级社”)。初级社阶段,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但集体拥有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截至1956年1月,全国初级社达到139.4万个,参加的农户10668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0%。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956年6月,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指出高级社属于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将农民私有的土地等生产资料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组织集体劳动,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取酬”。1956年底,参加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87.8%。高级社集体拥有完整的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和土地经营权,标志着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在社会主义建设接连取得重大成就后,全国上下急切需要改变落后贫穷的面貌,部分地区进一步加强农业集体合作。1958年8月,党中央要求全国各地在高级社的基础上联合组建人民公社,核心特点是“一大二公”和“政社合一”。1962年2月,党中央确立“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生产资料所有制,赋予生产队集体土地所有权及生产经营、收益分配权。

三、改革开放时期

人民群众展现了创造历史的伟力,相继探索包工包产、联产计酬、包产到户等模式,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安徽小岗村“生死契约”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

(一)巩固完善集体土地所有权

1982年12月全国人大通过并公布实施经全面修改后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等归集体所有。1987年1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赋予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集体所有的土地。1988年6月试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赋予村民委员会经济职能。在人民公社退出历史舞台以后,我国构建村民委员会依法管理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制度体系。

(二)细分产权释放农民经营活力

1980年9月,党中央首次明确在一定条件允许“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从1982年到1986年,中央连续印发5个“一号文件”,认定“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性质,并不断巩固完善家庭联产责任制。1984年底,全国已有99%的生产队、96.6%的农户实行包干到户。

1991年11月,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是历史上首次以中央全会研究农业和农村问题,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确立为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了适应农村改革的深化和法律表述的规范性,在中国农村改革20周年之际,1998年10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修改为“家庭承包经营”。自此,农民真正成为独立的经营主体,拥有土地收益最终分配权,我国确立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为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业现代化和维护社会和谐,需要长期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改革初期,土地承包期一般为2-3年,未能有效激发农民增加投入和合理开发土地的积极性。1984年1月党中央指出延长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1993年11月党中央明确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三十年不变(即第二轮土地承包期从1997年到2027年)。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长久不变”。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本阶段,巩固强化集体土地所有制,确保土地承包权长期稳定,创设土地经营权释放要素活力,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注入持续动力。

(一)土地承包政策“长久不变”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土地承包政策的长期稳定。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自此,从1978年农村土地改革开始,连续三轮土地承包关系将长达75年,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高度契合。

(二)创新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2013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创设土地经营权,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坚持承包权归属农民家庭,经营权可以自主流转。2016年10月,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中国农村改革实践相结合,系统构建“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分置运行的制度框架。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为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2018年12月修改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首次创设“土地经营权”,并以单列章节方式进行系统化规范。2020年5月全国人大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三权分置”入典,明确规定了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与设立,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护农民的土地利益提供坚强法律保障。在政策和法律全面保障下,我国农户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从2012年底的2.7亿亩,大幅增长至2023年底的5.9亿亩。(海南农村商业银行 李贤俊)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唐... 汉武帝在对抗匈奴的过程中,虽然不断出征,却始终陷入日益贫困的局面;与此相对,唐太宗李世民虽然经历了连...
原创 军... 提到军统,许多人都会感到畏惧,甚至是心中发颤。对于军统而言,最为人知的角色无疑是特务头子戴笠,然而,...
原创 “... 黄初四年(223年),钟繇接替贾诩,担任太尉一职,并转封为平阳乡侯。在此时,司徒华歆和司空王朗也均为...
邯郸凭什么靠战国袍杀出重围?文... 怎么说呢,最近朋友圈突然被一群穿红色宽袖长袍的"赵国公主"刷屏了。仔细一打听,原来是邯郸在搞战国袍变...
原创 假... 关于日本侵华,一直存在这样一种说法:如果日本当年牢牢控制住东北地区,便能从九一八事变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原创 原...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人们对各方面的一些东西都掌握的特别的模糊,这就导致了他们的一些做法的错误和落后,...
原创 顺... 在点评明末清初的江南士绅时,常有人引“顺治朝奏效案”为例。他们认为此案可证明江南士绅的自私和愚昧,为...
原创 刘...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经历了28年的艰苦斗争,最终建立了新中国。在...
原创 原... 【历史】中国古代道家学说,推崇小国寡民,认为小国寡民最好治理,也最容易安居乐业。但是实际上小国其实那...
原创 清... 清朝自1644年清军入关开始,至1912年2月灭亡,历时267年,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这个...
历史长河中的传奇女性 在中国历史的浩瀚星空中,太平公主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她不仅是唐朝的公主,更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女性...
原创 曹... 谥号是一种对高位人物去世后,根据其一生的事迹给予的评价性称号,这些称号往往反映了该人物的功绩与道德。...
原创 晚... 1981年9月15日,在组织的关怀和安排下,吴法宪带着他的妻子陈绥圻,来到山东济南。这里,山东省委为...
原创 杨... 在封神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故事,西岐生灵涂炭,为解救苍生玉鼎真人便派了杨戬去火云洞请求三皇的帮助,不过...
山河印记·寻访抗战足迹|清冽甘... 山河印记·寻访抗战足迹|清冽甘甜 抗联密营里的“抗联井” 01:55 近日,记者一行踏着东北抗日联军...
原创 开... 新中国成立后,一位开国中将曾国华回乡探亲,然而与年迈的父亲见面时,却发生了令人动容的场面。九十岁高龄...
原创 中...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经过数千年的积淀,许多偏远地区变成了神秘的禁区,静静等待着考古专家的探究与发...
从“六大”到“十大”,“双入选... 新华社北京5月8日电(记者冯源 杨一苗 屈彦)作为中国考古界极具学术价值的两项年度评选活动,“202...
原创 宰... 唐高宗临死前,把辅佐太子的任务交给了宰相裴炎。实际上,当时的国家大事大权已经被武则天掌控。 为了实...
原创 马... 在桂陵之战中,孙膑与庞涓的首次对决引起了广泛关注。庞涓身为魏国的大将,具有高超的军事才能,曾实施过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