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夏,淮河流域发生了特大洪灾,李秀英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身水患治理工作。她毫不畏惧艰难困苦,拼尽全力,承担着最脏最累的工作,始终站在前线。一天,在长时间的辛劳之后,她突然间摔倒在地,随即口吐鲜血,昏倒过去。这个令人震惊的瞬间,恰好被拍摄进了电影《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中。
1952年,福建军区举办了模范人物学习活动,观看的正是这部影片。影片中,战士们被李秀英坚持不懈的精神深深打动,纷纷鼓掌致敬。然而,在热烈的掌声中,突然传来了一阵哽咽声,接着变成了撕心裂肺的哭泣,这让在场的士兵们纷纷回头。让人惊讶的是,哭泣的人竟是他们的连长冯学永,而他目不转睛地盯着银幕上的李秀英。究竟冯学永与李秀英有何关系?是什么让这位战斗英雄在众人面前如此情绪失控?两人最终的结局如何?
同年,安徽省治淮一等功臣李秀英正在正常工作中。刚吃完午饭,乡政府的工作人员前来通知她:“秀英同志,有你的信!”李秀英心中充满疑问,亲人都在身边,难道还有人给自己写信?她拿着信来到乡政府,看到这封已经漂泊了六年的信件。拆开信封的一刹那,李秀英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原来,这封信是她那失联已久的丈夫——冯学永寄来的。
冯学永在影片里认出了李秀英,立刻写信给她,却不知道她是否已经组建了新家庭。为了避免给李秀英带来困扰,他没有直接把信寄到家,而是寄给了当地政府,由政府决定是否转交。李秀英是当地治水的知名人物,政府了解她的情况,因此直接将信交给了她。而冯学永此时并不知道,自己即将与失散多年的妻子重逢。此时,他正焦虑不安地等待着家乡的回信。
收到信后,李秀英立刻放下了手头的工作,长时间的分别让她迫不及待地想见到丈夫。她请了假,安排好家里的事务,踏上了去福建的列车。冯学永得知李秀英将前来,欣喜若狂。连队的战士们了解了李秀英的事迹,对她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久别重逢,两人诉说了无尽的思念与往事。虽然长时间的分离没有让他们疏远,反而使彼此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团聚。冯学永问起了李秀英的近况,李秀英则向丈夫讲述了自己艰辛且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中国人民终于赶走了侵略者,但随即面临内战的炮火。蒋介石挑起了内战,而国民党军因消极抗战,征兵难以顺利进行。与此同时,人民解放军的实力日益增强,国民党也开始抓壮丁。正是这个原因,使冯学永与李秀英的夫妻生活陷入了困境。
1946年5月,冯学永返回父母家中帮忙,李秀英怀孕七个月,不能陪同。冯学永心挂妻子,匆匆完成家务后就准备回家,没想到恰巧遭遇国民党的征兵队伍,被强行带走。冯学永多次策划逃脱,但每次都未能成功,最终还遭到严厉的惩罚。李秀英一直没有得到丈夫的消息,内心焦急万分。
得知国民党在附近征兵,李秀英的担忧越发强烈,最终因情绪过度波动而昏倒。醒来时,她已度过了一夜。家人安慰她,冯学永身强体壮,去当兵也会平安归来,让她安心养胎。李秀英努力振作,继续照顾家里,等待丈夫的归来。
那时,生活艰难,李秀英承担着家中的一切,照顾年迈的养父母和孩子,独自支撑起家庭。解放后,李秀英积极投入新思想学习,并因思想进步被党组织接纳。尽管新中国的日子有了些许改善,但淮河的水患依然是当地的噩梦。
李秀英曾在1931年亲历过一次淮河水灾,虽然幸运得以生还,但这次灾难深深地刻在她的心中。淮河水灾的频繁发生源于历史的原因。公元前482年至605年,围绕淮河修建了几条重要的古运河,但随着黄河水系的变化和降水强度的增加,淮河的排水速度变慢,导致了频繁的洪涝灾害。
1950年夏,淮河再次发生了严重的洪灾,地方向中央汇报了灾情。根据电报中的内容,许多人为了躲避洪水爬上树,却遭遇了毒蛇的袭击;而那些没能及时爬到树上的人,大多数被洪水冲走。此次水灾造成了489人死亡。毛主席在看到这触目惊心的数字后愤怒地低吼:“不解救受灾群众,还叫什么中国共产党!”不久后,党中央下达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并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
李秀英深知淮河水患的严重性,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治水行动,并且组织了全村26名妇女,成立了“女子突击队”。治淮工作开始前,她那三岁的大女儿主动帮妈妈整理行李,依依不舍地送别她去参加劳动。淮河治理的工期非常紧迫,必须在四个月内完成2000余万立方米的土方。然而,由于机械设备匮乏,这个任务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尽管如此,22岁的李秀英带领着“女子突击队”与男子们并肩作战,奋勇争先,连工地上的男人们都对她们刮目相看。李秀英带领的队伍日夜加班加点,热火朝天地投入工作。在一次搬运土方的过程中,她们的木杠几乎断裂,但李秀英从不喊累。第二天,她依然带着大家继续工作。
在河中淘沙的工作更是艰辛。淮河的河水寒冷刺骨,李秀英和队员们光着腿在冰冷的水中淘沙,直到夜晚才感到身体的麻木。李秀英的身体因为长期劳累和浸泡在寒冷的河水中渐渐不堪重负。她的健康状况急剧下滑,最终倒在了治水的现场。
住院后,李秀英深感愧疚,尤其是在时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副部长的钱正英探访她时,更是自责不已。尽管医生要求她继续住院,李秀英还是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她刚恢复一些体力,便悄悄离开医院,回到了治淮一线。
正是有了李秀英和像她一样的治淮儿女,淮河的水患得以有效控制。之后,所有参与治淮的工作人员都受到了党组织的表彰,李秀英作为表现突出者,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
这次荣誉的获得,改变了李秀英的人生轨迹。在1951年国庆节前夕,23岁的李秀英作为治淮劳动模范参加了全国政协会议。在那里,她不仅见到了毛主席,还亲手得到了毛主席的亲笔签名。这成为了她一生最珍贵的纪念。
与此同时,影片《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拍摄也在进行。冯学永看到这部影片后,终于得知了妻子李秀英的情况。冯学永此时已经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在战场上屡立战功。尽管他多次给家里寄信,但因战乱,许多信件都未能送达。冯学永一直心系妻子,直到影片播出,他才终于得知李秀英的近况。
虽然两人再度重逢,但由于各自的工作和事业,他们的团聚时间并不长。此后,两人保持着定期的信件往来,彼此之间充满了浓浓的爱意。
1960年,李秀英决定辞去家乡的工作,来到了丈夫冯学永的身边。她深知丈夫在部队的工作比自己的文职工作更为重要,为了避免长期分离影响感情,她决定陪伴丈夫。冯学永对妻子的理解和支持深感感激,两人终于过上了甜蜜的日子。
直到1976年,冯学永退役回到地方,李秀英才回到家乡,在印刷厂工作,两人终于安定下来。回顾往事,李秀英和冯学永笑谈当年的相识相知,婚后的离别,以及六年后的重逢。尽管他们经历了许多波折,但两人始终保持着对婚姻最深的忠诚。
李秀英和冯学永共育有五名子女,其中大女儿加入了民兵队伍,小女儿在父亲的影响下参军入伍,家庭也因此代代相传着对国家的忠诚与奉献。随着孩子们长大,李秀英和冯学永也渐渐变老。
冯学永去世后,李秀英一直坚持独自生活,尽管子女多次劝她回来,李秀英却表示不愿给孩子们添麻烦。她依然活跃在社区,帮助有需要的老民兵,参与公益活动。2019年,93岁的李秀英仍坚持为社区年轻人讲党课,讲述祖国发展的历史。她经常谦虚地说:“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现在的好生活。我永远感激党,忠诚于党。”
正是像李秀英和冯学永这样的前辈们一心为国为民,我们才能享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也应该继续传承他们的奋斗精神,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