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时期的众多军阀中,马家军无疑是其中最为强悍且残忍的一个派系。这支军队长期活跃在西北地区,深刻地影响了近代中国西北的局势,至今仍为后人所谈论。
马家军的主力派系以宁马和青马为最,其中青马即指马步芳集团,曾经掌控青海;而宁马则是指以马鸿逵为首的宁夏马家军。这两支势力是在马家军的后期形成的,它们对近代西北地区的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马步芳和马鸿逵之外,马家军在早期还存在过一个甘马集团,由马安良领导。那么,马安良为何没有像马步芳那样能长时间保持自己的地盘呢?甘马集团又是如何衰落的呢?
要了解甘马集团,必须先提到马安良的父亲马占鳌,因为正是他在清朝时期创建了马家军。
在同治和光绪年间,西北的回民起义蔚然成风,甘肃、宁夏以及青海几乎全是义军的天下,他们与清朝政府展开激烈对抗。马占鳌和他的儿子马安良,便是在这片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率领一支义军开始崭露头角。
与其他回民起义军不同,马占鳌的起兵带有明确的投机性质。尽管他同样反抗清朝,但他所采取的策略是“出兵不出力”,因此在起义初期,马占鳌凭借这种投机的方式,成功坐稳了西北义军的首领位置。
1864年,太平天国覆灭后,清政府集中力量对付西北的回民起义,派左宗棠前往甘肃镇压。面对左宗棠数万大军,马占鳌并没有选择硬碰硬,而是采取了巧妙的战略。在新路坡战役中,马占鳌设下埋伏,全歼湘军先锋傅先宗部,随后又派人向清军乞降。左宗棠收到投降信后,心生喜悦,便接纳了马占鳌,甚至将马家军编入清军,改编为三旗马队。
马占鳌之所以在这种关键时刻选择投降,不仅是因为面对清朝强大的军力感到无力反抗,更重要的是他希望通过投降保存自己的军队和领地。马占鳌很清楚,在面对清朝强大的后续军队时,马家军无法持续取胜,投降是保持其势力的唯一选择。
投降后,马占鳌迅速投身于清朝的平叛行动,参与镇压曾经与他一同起义的回民义军,并将这些曾经的盟友彻底消灭。最终,清朝封他为总兵,并赐号“勒尔津巴图鲁”,马家军也因此正式成为一支依附于清朝的强大武装力量。
然而,在马占鳌死后,马安良继承了马家军的领导地位,却未能维持其原有的强大势力。随着1900年河湟事变的爆发以及庚子抗倭战争的展开,甘马集团的内部逐渐出现了裂痕。
马安良,1855年生于甘肃临夏的莫泥沟,原本应继承父亲马占鳌的地位。马占鳌去世后,马安良在领导甘马集团时,面临着许多困难与挑战。首先,在河湟事变中,马安良和马海晏等将领分别加入了清朝的董福祥军,而后,他们在“平叛”过程中屠杀了大量回民义军,并向清政府谎报战功,这一行为为马安良带来了军功,但也使得马家军的力量逐渐向董福祥军靠拢,失去了对整个甘马集团的控制。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马福禄和马海晏随董福祥军进入京师,并英勇抗敌。马福禄在正阳门阵亡后,马家军的部分力量随同董福祥回京,马安良也忙于掩护光绪帝西行。战后,马安良得到了清政府的加封,然而由于甘马集团内部的不稳定和外部压力,这一切未能持续。
甘马集团的衰落可以归结为几个关键因素。首先,由于甘马集团缺乏足够的后方支持和补给,长期处于四面楚歌的状态,无法形成稳固的战斗力;其次,马安良父子屡次施行暴政,丧失了民心,特别是在临夏和兰州一带,民众对其的反感加剧;再者,甘马集团内部派系纷争不断,无法像宁马、青马那样团结一致,最终导致了内耗和势力的削弱;最后,马安良反复无常、为了私利屠杀革命党人,严重失去了军政人心,这也加速了甘马集团的灭亡。
1915年,随着宗社党人的复辟活动,马安良与甘肃的其他军阀间的矛盾加剧。他虽然一度暗中支持宗社党,但因反复无常的做法,最终遭到同僚的排挤。1920年,马安良因病去世,甘马集团的势力最终瓦解。其后,甘马集团的余部在冯玉祥等军阀的打压下迅速消失。
尽管甘马集团未能像马步芳或马鸿逵那样长时间割据一方,但也为西北的历史留下了一些重要的将领和遗产。马国仁、马丕烈、马廷斌等人曾在甘马集团中担任重要职务,这些人物的经历和贡献仍然值得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