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兰台。今天,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下朝鲜历史书中是如何描述高句丽与隋朝之间的战争的。
我们都知道,在隋唐时期,中国曾多次出兵征讨高句丽。最初,这场冲突的起因是因为高句丽作为东北亚的一个新兴“小霸”,与靺鞨联手,试图侵占隋朝的东北领土。隋文帝得知这一消息后,愤怒不已,决定派遣自己的儿子汉王杨谅,率领30万大军,进行反击。
然而,高句丽在得知隋朝已经集结了庞大的军队准备进攻自己时,意识到自己与隋朝的实力差距巨大,于是决定派遣使者向隋朝求和。高句丽在给隋朝的国书中,使用了极为谦卑的措辞,竟然称自己为“辽东粪土臣元”。隋文帝看到这一表态后,心生宽恕之意,命令撤回了30万大军,避免了进一步的冲突。这一事件便是隋唐与高句丽战争的开端。
然而,尽管双方一度达成了和解,但高句丽依旧频繁地入侵隋朝的东北边疆,意图占据更广泛的领土,成为该地区的霸主。而在国内政局复杂的隋炀帝眼中,面对日益强大的门阀贵族势力,他选择通过北伐高句丽来削弱国内这些贵族势力的影响力。因此,隋炀帝在其治下,三度发动大规模的征讨高句丽。
隋炀帝三次出征高句丽的直接原因,正是因为在第一次征讨中,隋军在平壤城下遭遇惨败,3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仅有2700人幸存下来,这场惨败被史称为“萨水之战”或“萨水之败”。尽管如此,历史学家对这场战争的评价依然保持中立和客观,毕竟最终唐朝在高宗时期彻底消灭了高句丽。因此,当我们回顾隋炀帝与高句丽的战争时,学者们往往能够以较为平和的心态来看待这段历史。
然而,这段历史在朝鲜半岛的解读则完全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其实很简单,朝鲜半岛在近现代面临了外来现代化的冲击。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半岛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必须首先完成民族身份的构建。大家也都知道,朝鲜的历史长期以来基本上都是作为中原王朝的藩属国,这种长达数千年的“附庸历史”,显然不利于他们构建起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毕竟,任何一个成功完成民族构建的国家,都会为自己民族的历史感到骄傲,而朝鲜半岛的历史并未给他们提供这样的基础。
因此,为了塑造民族的自信与自豪感,半岛的知识分子和历史学者不得不选择抛弃“实事求是”的历史观,而转向了民族主义色彩浓厚的历史构建。这也是韩国“民间史学”得以盛行的根本原因之一,甚至这种史学风潮已经压缩了正规历史研究的空间。
此外,为了进一步推动民族国家的构建,这些历史学者还推崇一种叫做“事大主义”的理念。最初,这个概念主要针对历史研究领域,某些历史学者坚持纯粹的学术研究,而一些有识之士则认为,这种坚持历史真相的态度属于“事大主义”,即为了迎合大国的意图而抹杀自己民族的历史荣光。于是,在韩国的舆论场中,那些支持历史真实的学者,往往会被指责为“事大主义者”,甚至认为承认高句丽最终被唐朝灭掉的事实也是“事大主义”。这种观点的极端化,甚至到了否认古代韩国曾经征服过大部分亚洲的程度。
最开始,我以为这种现象仅仅出现在韩国,但偶然间,我翻阅了一些朝鲜的历史书籍,发现两国在民族构建的过程中采取了非常相似的做法。例如,在朝鲜历史书中,对于“萨水之战”的描述极为夸张,竟然声称高句丽在平壤大败隋军,歼灭了300万隋军。事实上,这一数字比真实的隋军人数要高出近十倍。
更为荒诞的是,1977年,朝鲜历史学者提出,历史书中的“萨水之战”地点描述存在问题。他们认为,萨水之战不可能发生在平壤城下,凭借当时高句丽的国力,隋军根本无法突破鸭绿江。因此,他们大胆推测,战斗地点应为辽宁鞍山(岫岩)一带。没有任何史料证据支持这一观点,只是根据所谓的“战争时期经验”得出的结论,甚至更为极端地表示,除非隋军有坦克、飞机,否则根本不可能从辽河流域打到平壤。
如果大家有机会查看《朝鲜全史》一书,就会发现“萨水之战”的地点已经被悄然修改,从平壤迁移到了辽宁鞍山。这正是朝鲜历史书中对萨水大捷的独特描述,你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END
参考资料:
《朝鲜全史》,作者:朝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出版社:延边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