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学习楚汉之争的历史时,首先必须理解一句谚语:“蚁多咬死象”。项羽正是这只被蚂蚁咬死的大象。只有把这一点弄明白,再去分析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蚂蚁”共同去攻击项羽,才能真正了解这段历史的根源。
项羽,虽然自封为“西楚霸王”,但这位霸王的日子并不如他所愿,充满了烦恼与困扰。他虽然得到了权力的象征,却始终无法过上安宁的生活。自从他登上了霸主的宝座后,项羽的世界几乎一直都没有平静过。
公元前206年四月,项羽刚刚在咸阳完成了诸侯的分封,准备回到楚国,缓慢推进他当年对秦始皇所说的“彼可取而代之”的雄心壮志。然而,事情并未按他计划的节奏进行。到了五月,项羽的命运再次与他老家有着纠缠不清的田荣发生了冲突——齐地发生了动乱。
这种动乱的根本影响并不在于它对项羽直接造成了怎样的伤害,而在于它像一根导火索,让项羽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困境,最终无法自拔,直到他的灭亡。它的作用与大泽乡起义对秦朝的影响如出一辙。
面对齐地的动荡,项羽如何应对?他的反应是否有值得深思之处?如果我们理清这个问题,也许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处理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突发状况,进而指导我们应对类似的变化。
我们每个人都是情绪的奴隶,行为难以完全摆脱情绪的影响。项羽在分封诸侯时,实际上受到了情绪限制的影响。
项羽在分封诸侯时,将齐地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给了胶东王田市(即齐王田荣的侄子)、齐王田都和济北王田安。三人都是在反秦过程中积极支持项羽的齐国旧贵族。项羽的分封计划看似没有问题,但他忽略了齐地的实际情况。当时,齐地的实际控制力依然在田荣手中,这个问题也早已暴露出来。
田荣当然不会接受这种局面。他心想:我在齐地是绝对的地头蛇,项羽既然将齐地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却还让别人去接管,我岂能心服口服?因此,公元前206年五月,田荣直接起兵反叛,打跑了项羽分封的齐王田都。这一行为,既打了田都的脸,也狠狠打了项羽的脸。
田荣坚定地对自己的侄子田都说:“你放心,不必担心项羽,齐地几百年来都是我们家说了算,他项羽不过是外来者,别理他。”然而,田荣最终得知项羽的威势后,心生畏惧,决定默默地接受这个现状,将侄子安排到即墨去了。
尽管田荣的侄子田都也许并不愿意被项羽牵制,但项羽的气势压得他不得不屈服。于是田荣杀死了他不称职的侄子,篡位自立,宣布自己为齐王,并开始谋求扩大自己的势力。
此时,田荣意识到自己虽然成功推翻了项羽的分封,但与项羽的对抗仍面临巨大挑战。于是,他寻求与另一位在分封时失意的诸侯——彭越结盟,两人决定联合抗项。彭越此时已经聚集了一支强大的游击队,足以对抗田安等较为平庸的地方势力,因此他们很快斩杀了田安,并彻底颠覆了项羽在齐地的权力分配。
仅仅三个月,田荣就成功推翻了项羽在齐地的统治,并且迅速联合彭越,借力发力向项羽发起了挑战。
田荣虽然做出这些强硬举措,但他非常清楚,自己不能轻视项羽的报复。为了占得先机,他决定在八月主动出击项羽。
面对田荣的挑战,项羽虽然愤怒,但内心又充满了激动。他深知,田荣不仅是当年的一个反秦者,还是与项梁有过深厚恩怨的老对手。项羽的立场清晰,他早晚都要清算田荣的背叛。
这时候,项羽便深知,田荣的挑战不过是为他提供了一个进行大规模清算的机会。于是,项羽下定决心,要彻底铲除田荣的反叛势力,并借此机会消除他与田荣的历史恩怨。
不过,项羽的反应并非完全出于冲动。尽管田荣挑衅不止,项羽依然选择理智地清理战场。他先后处理了两个关键问题:楚怀王与韩王韩成的动向。
项羽深知楚怀王对其的潜在威胁,因此他采取了软硬兼施的手段,最终策划了楚怀王的“消失”。与此同时,项羽还要面对韩王韩成的存在,他不愿意让这个政权形成威胁,所以同样对其采取了行动。这些举措虽然一度让项羽的后方看似稳定,但实际却让他为后来的纷乱埋下了祸根。
在这些事情处理完后,项羽终于准备亲征齐国。尽管他认为自己已经周全布置,胜券在握,但却没料到,事态发展完全出乎了他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