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军衔授予的场合上,多数将领笑逐颜开,神采奕奕。然而,陈赓却在一旁,神情沉郁,眉头紧锁,似乎心事重重。熟悉陈赓的人都知道,他性格开朗,豁达大度,向来淡泊名利,不轻易显露忧虑,除非真遇到让人心痛的事情。看到他此刻的低落,贺龙走了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温和地安慰道:“陈赓啊,你是在想念你的老战友吧?我也一样。如果他现在还活着,该有多好啊!”
让陈赓心情如此低落的那个人究竟是谁?为何他在心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令陈赓与贺龙都如此念念不忘?
这个人,便是卢冬生。追溯至1918年,在湖南湘潭的一片山坡上,一名约八岁的小男孩正在放牧,突然天色阴沉,乌云密布,雷声轰鸣,大雨倾盆而下。那群牛群乱成一团,小男孩焦急万分,几乎要哭出来。就在这时,一个13岁左右的少年迅速跑到他身边,帮他把牛控制住。“冬生,别着急!”少年大声喊道。
“二少爷,你真是太好了!”小男孩感激地说。少年笑着回答:“别再这样叫我了,我们是好兄弟,我可是你的哥哥。”少年正是陈赓,而小男孩名叫卢冬生,是陈赓家里的放牛娃。尽管陈赓家境优越,但他一直把卢冬生当亲弟弟般照顾,关心他的成长,保护他免受任何人的欺负。
由于家庭背景不同,两人少年的成长道路也有了很大的差异。陈赓年仅14岁便投笔从戎,加入了湘军,之后进入了黄埔军校,踏上了自己的军事道路。而卢冬生则选择了进入工厂做学徒,艰苦工作以谋生。
九年后,两人再次在唐生智的湘军中重逢。此时的陈赓已经是特务营营长,组织内的骨干。而卢冬生依然是士兵,过得并不轻松。陈赓握住他的手,关切地问道:“冬生,感觉怎么样?”卢冬生无奈地叹气:“不好,整天被上司欺负。”陈赓安慰道:“来吧,跟我一起,没人敢再欺负你了。”卢冬生喜出望外,答应着:“太好了!”
此后,卢冬生成为了陈赓的副官,紧随其后,展开了他们共同的战斗生涯。
1927年8月上旬,在会昌城外的山坡上,枪火四起,硝烟弥漫。蒋军的钱大均部四个团包围了贺龙的红三师团。激战正酣时,陈赓正在指挥作战。突然,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腿部,陈赓倒在地上,鲜血染红了战场。周围的蒋军士兵见状,顿时兴奋起来,开始射击并向陈赓冲来。
千钧一发之际,卢冬生毫不犹豫地冲了过去,顶着枪林弹雨背起陈赓,将他滚到山沟中的草丛中,成功避开了敌军的追击。卢冬生用自己的一只手为陈赓包扎伤口,另一只手依然紧紧抓住陈赓的身躯,开始艰难地背起他,继续跋涉。
在接下来的漫长逃亡路上,卢冬生始终不离不弃。红三师从会昌一路撤退,穿越汕头、到达大浦,敌人一路追击。卢冬生精心照料着陈赓的伤势,直到他们终于抵达了香港。
到达香港后,卢冬生为陈赓找到了一家医院,但医院因陈赓是枪伤患者而不敢接治。无奈之下,卢冬生将陈赓背起,在大街上求助。路人看到一个人背着伤员,纷纷投来怀疑的目光,不久后巡警闻讯而来。
危急时刻,卢冬生决定躲入路边的厕所。终于松了一口气后,才发现自己和陈赓整整一天都没吃东西。陈赓乐观开玩笑地说道:“我刚才看到那边有家西餐店,要是能在这里吃一顿西餐,肯定特别享受。”卢冬生没有多想,立刻拿出身上仅剩的钱,去买了一份西餐。
然而,服务员随他一起走到厕所外时,看到这一幕时显得非常愤怒,对着卢冬生大声斥责。陈赓见状,笑了笑,说道:“冬生啊,你真是太老实了!”
这一刻,陈赓第一次感慨卢冬生的性格直率,而正是这种性格让卢冬生走了很多弯路,最终成了一个悲剧性人物。
接下来的时光里,卢冬生继续随贺龙参加战斗,直至1937年8月,他再次与陈赓以及其他战友一同担任抗日任务。而此时,卢冬生的心情却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和迷茫。
而最终,1945年8月,卢冬生在东北迎来了自己的命运终章。一次在哈尔滨执行任务时,他因为在俄军士兵面前出言不逊,最终遭遇了命运的悲剧。在苏联士兵的枪口下,卢冬生倒地身亡,年仅37岁。
陈赓和贺龙得知这一噩耗,心中满是悲痛。尤其是1955年军衔授予的那一刻,陈赓即使荣升大将,依然无法释怀这位曾与自己并肩作战的兄弟——卢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