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桂陵之战中,孙膑与庞涓的首次对决引起了广泛关注。庞涓身为魏国的大将,具有高超的军事才能,曾实施过著名的“围赵救卫”战术,如果没有过硬的战术素养,也不可能晋升为魏国的大将。然而,庞涓却为何会在这场战斗中中了孙膑的计谋呢?即便如此,庞涓没有从这次失败中吸取教训,反而在之后的马陵之战中再次陷入了同样的陷阱,这不禁让人深思。
马陵之战的过程中,孙膑巧妙地使用了“减灶诱敌之计”。第一天,他指挥齐军点燃了十万个灶台,第二天减少到五万个,第三天更是减少到三万个。这一变化让庞涓误以为齐军已经在撤退,他认为敌军已经大部分溃散,因此,决定仅以精锐的骑兵为先锋,轻装上阵,冒险深入。庞涓忽视了天黑后的险路和周围可能的敌情,最终被引入了孙膑精心布下的伏击圈。在这场战争中,庞涓不仅遭遇了死亡的命运,齐军乘胜反攻,成功歼灭了魏军的十万主力,甚至俘虏了魏国的太子申。相较于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的进程显得更加匪夷所思,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场传奇式的战斗。
然而,这场战斗中的许多细节令人困惑。孙膑的减灶策略执行得极为彻底,第二天就减少了五万个灶台,第三天又少了二十万个灶台,这样的调整庞涓不可能没有察觉。那么,作为一位资深的将领,庞涓为何不对这一异常现象产生怀疑呢?庞涓本应更加谨慎地审视战场情况,尤其在面对敌人的计谋时。
此外,庞涓带领的是骑兵,队伍规模本就不大,在危险的夜间道路上,他未能派遣探子侦查敌情,而是鲁莽地继续前进,这种轻率的行动实在让人难以理解。况且,庞涓并未发现孙膑在马陵道设下的埋伏圈,也未能意识到敌军的弩手布阵,实在称不上一个称职的名将。
庞涓率领的骑兵本就数量有限,最终他的一部分兵力被孙膑消灭,但魏国的主力并未遭到重大损失。那么,既然如此,齐国是如何乘胜反攻的呢?他们又是如何在击败庞涓的骑兵后,成功歼灭魏军十万主力并俘虏太子申的呢?
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在《史记》中并未得到准确的揭示。通过对史料的进一步研究,尤其是通过山东银雀山汉简的发现,学者们推测马陵之战虽然真实发生过,但有关战斗的具体情节却与传统史书中的记载有所不同,甚至有可能孙膑和庞涓根本没有参与马陵之战。
公元前354年,赵国向魏国盟友卫国发动进攻,魏国随即派兵援助。庞涓使用了“围赵救卫”的战术,成功包围了赵国的首都邯郸。此后,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兵援赵,其中孙膑率领的队伍承担了重要角色。孙膑到达齐魏边境后,原本打算与田忌共同出兵救赵,但孙膑却提出了另一种方案,他建议齐军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这便是后来的“围魏救赵”战术。
《史记》虽提及“围魏救赵”是孙膑所创,但实际上,庞涓早已采用过类似的战术。而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擒庞涓》对桂陵之战的记载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孙膑建议田忌将兵力分为两路,一路佯攻魏国的平陵,一路直指大梁。尽管攻打平陵的齐军遭遇失败,但这却激怒了魏军,令庞涓轻视进攻大梁的齐军,最终他轻敌过度,最终被孙膑俘虏。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明确记载了这一点,并指出孙膑在桂陵之战中俘虏了庞涓,而这段历史显然并未在《史记》中完全呈现。
如果庞涓确实被俘,孙膑是否会趁机报仇雪恨呢?考虑到孙膑与庞涓之间的深仇大恨,以及齐国当时的政治环境,孙膑很有可能在庞涓被捕后选择杀掉他。然而,从后来的史料来看,庞涓在十年后重新出现在马陵之战中,再度遭遇孙膑的伏击,且未从前次失败中吸取教训,最终丧命。
不过,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中并未提到庞涓参与马陵之战的任何事宜。即便《史记》中多次提到孙膑与庞涓在马陵之战的对决,更多的史料似乎支持了这样一种说法——两位将领并未直接参与这场战斗。事实上,《竹书纪年》等其他文献的记载表明,马陵之战并非司马迁所描述的那样充满传奇色彩,而更像是一场持久的消耗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齐军最终才取得了胜利。
总结来说,马陵之战的历史真实性及其具体经过可能并非如司马迁所写的那样准确。通过对银雀山汉简等史料的进一步考证,我们不难发现,马陵之战可能是一场长期的对垒战,且庞涓与孙膑的真正参与情况或许与传统史书中的记载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