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后,司马炎继承了晋王的爵位,并迅速采取行动,不久后迫使魏国最后一任皇帝曹奂禅让了皇位,正式建立了西晋王朝。司马炎在完成这一政变的同时,并未让曹奂失去所有尊严。魏国灭亡后,曹奂被降为陈留王,但他依旧享有许多特权。司马炎允许曹奂继续使用天子旌旗,配备五时副车,并且行魏国正朔。此外,曹奂在礼仪和祭祀方面也能享受类似魏国初期的待遇,如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等,并且在书信往来中不需称臣,接受诏令时也无需叩拜。由此可以看出,曹奂无疑享受了历代亡国之君中最为优厚的待遇,地位和结局堪称优渥。然而,尽管司马炎为曹奂提供了如此待遇,司马炎自己的后代却在西晋灭亡时遭遇了刘裕的残酷屠戮。那么,刘裕为何不效仿司马炎宽待曹奂,而对司马家族进行大规模的清除呢?
一
刘裕,出生于贫困之家,少年时并未显现出非凡的气度。然而,随着加入北府军,他逐渐崭露头角。自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起,刘裕便开始屡次出征,立下赫赫战功。他平定了孙恩起义,消灭了桓楚、西蜀等割据势力,击败了北魏的铁骑,收复了洛阳、长安等重要地区,使东晋政权重获生机。由于这些杰出的军事成就,刘裕逐渐掌握了东晋的政权,官至相国、扬州牧,最终被封为宋王。
公元419年,刘裕指使王韶之杀害晋安帝司马德宗,虽然司马德宗上任时已经成为傀儡,几乎没有实际权力,但刘裕并不打算就此罢手。随即,刘裕废除了晋安帝,改立其弟司马德文为皇帝。公元420年,刘裕正式篡位,建立了刘宋朝。东晋灭亡后,司马德文被刘裕废为零陵王,并于同年九月被杀。刘裕不仅对皇室亲族进行了大规模清除,许多司马家族的成员为避祸改姓逃亡。至此,刘裕篡位后为何不宽待司马家族的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二
首先,东晋自建立以来,大权始终掌握在王谢袁萧等世家大族的手中。尤其是琅琊王氏的王导、王敦等人,长期主导东晋的政治局势,甚至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而刘裕虽然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但出生低微,无法与这些世家大族相提并论。刘裕在推行自己的政策时,往往与这些世家大族的利益产生冲突,尤其是这些家族在南渡时普遍支持较易操控的司马氏。因此,刘裕担心这些世家大族会借司马家族之力恢复东晋政权,出于稳固新政权的考虑,他决定彻底清除司马家族,以杜绝这些复国势力的可能性。
其次,刘裕在登基时已年过五十,处于古代皇帝的高龄阶段,而他生育儿子较晚,长子刘义符直至406年才出生。刘裕建立刘宋时,刘义符尚未成年,年仅十五岁。由于刘义符年轻且经验不足,难以在短时间内有效控制朝政,而刘裕一旦去世,年轻的继承人将面临巨大的政治压力。为确保自己的政权不被轻易颠覆,刘裕不得不对司马家族采取极端措施,避免这些后继者成为自己政权的潜在威胁。
三
最后,西晋末期的政治氛围已变得极为血腥,弑君现象司空见惯,刘裕不必担心这一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西晋末期,司马炽、司马邺两位皇帝均被刘聪所弑,而前赵末代皇帝刘曜也同样遭遇了石勒的屠戮。与此相比,司马炎所处的三国时期,弑君依然是一种少见的现象,司马昭弑杀曹髦一事便引起了社会广泛的非议,这也促使司马炎必须善待曹奂,以避免类似的负面评价。然而,到了刘裕时代,东晋已经衰落,弑君行为已不再受到舆论的强烈指责,刘裕无需过多顾忌这些心理负担。因此,他对司马家族的彻底清除,更多出于自己稳固政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