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李适(742年5月27日-805年2月25日),是唐代宗李豫的长子,母亲为睿真皇后沈氏。李适的出生地在长安的东宫,他是唐肃宗李亨的长孙。李适继位之前,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深重创伤,而他继位后却在一片乱象中开启了新的削藩战争,最终导致了唐朝的再次内乱。
一
李适出生于天宝元年四月十九日(742年5月27日),时值唐朝盛世,唐朝政治看似稳定,然而藩镇的权力逐渐壮大,并逐步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李适是唐肃宗李亨的长孙,而他母亲则是睿真沈皇后。李适出生那年,唐朝正处于开元盛世的巅峰,但局势却悄然开始发生变化。天宝十四年(755年),即李适十四岁时,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带领的叛军迅速攻占长安,唐玄宗不得不逃往四川,朝廷陷入了内乱的深渊。年少的李适,亲历了动荡的岁月,也在战火中经历了许多磨砺和考验。
安史之乱的爆发让李适成了时代的见证者。至德元载(756年)时,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他尊唐玄宗为太上皇,并命郭子仪等将领发起反攻。经过多次激战,长安与洛阳先后被夺回,但唐肃宗的统治依然没有彻底平息乱局。直到宝应元年(762年),唐肃宗病逝,李适的父亲李豫在宦官李辅国等人的支持下登上了皇位,成为了唐代宗。李适也在此时被委以重任,成为了继父亲之后,平定叛乱的关键人物。
二
宝应二年(763年),安史之乱虽然基本平定,但局势依然动荡不安。李适因功被任命为尚书令,并获得了丰厚的封赏,包括食邑二千户,还与平定叛军的名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一同被赐予铁券、凌烟阁图形等荣誉。大历十四年(779年),李适被正式立为皇太子,次年(780年)便举行了隆重的册立仪式。
然而,李适的即位并没有让唐朝的内乱彻底得到平息。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李豫的健康急剧恶化,最终在短短十天内无法上朝,最终在五月二十一日驾崩。李适继位,年仅三十八岁,成为唐德宗。
唐德宗上台后,决心削弱地方藩镇的权力。建中二年(781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去世,其子李惟岳请求接任,但被唐德宗拒绝。李惟岳于是联合魏博、淄青、山南等节度使,联合发起了谋反。然而,最初效忠于朝廷的军队处于上风,李正己、梁崇义等人的叛乱很快被镇压。最终,只有魏博的田悦依然在坚持抵抗,但形势已是岌岌可危。
然而,唐德宗的赏赐不公,激起了藩镇的反叛。建中三年(782年),李希烈被任命为检校司空、兼任淄青节度使和新罗、渤海两蕃使,表面上是出征讨伐李纳,但实际上与其私通,背后搞了不少阴谋。李希烈最终称王自立,带领叛军自封为“建兴王”,局势一度动荡不安。
三
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爆发,叛军占据长安,李适不得不仓促逃至奉天(今陕西乾县)。但在李晟、浑瑊等将领的帮助下,最终平息了叛乱。兴元元年(784年),李适回到了长安。同年,河中节度使李怀光与部分宦官和藩镇将领矛盾激化,举兵反叛,李适迅速派遣浑瑊、马燧、骆元光等将领联合讨伐,最终于次年八月平定了这一叛乱。
经历了多次变乱,李适逐渐对武将产生了不信任,开始依赖亲信宦官掌握禁军。这一做法深刻影响了唐朝后期的政治格局,宦官势力日益膨胀,甚至在后期能左右皇帝的废立。此外,李适还在全国范围内增收各类杂税,如间架税和茶叶税等,致使民间怨声载道。他在处理藩镇问题上多有姑息,晚年在对淮西镇用兵时失败,导致藩镇势力逐渐膨胀。
四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唐德宗李适在位期间也有一些成就。例如,他根据宰相李泌的建议,采取积极外交政策,先后与回纥、南诏、大食等国结盟,并加强了与天竺的联系。唐朝成功扭转了与吐蕃的战略劣势,尤其是在贞元十七年(801年)至贞元十八年(802年)间,唐军经过维州之战和渡泸之役的胜利,成功打败吐蕃十万大军,擒获吐蕃大相论莽热,俘获大批敌军,甚至迫使黑衣大食和康国投降。这一系列外交和军事胜利为唐宪宗的“元和中兴”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