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阅读《史记·商君列传》,你会发现后来的秦王为何未能为商鞅复仇的原因。虽然秦惠文王继位后与商鞅之间存在矛盾,但商鞅并没有实质上的反叛之心。史书中仅仅提到“欲反”两个字,而“欲反”的真正含义其实是在于渴望反抗,只不过并未付诸实施。换句话说,这其实是一场政权的角逐。秦惠文王为了安抚大臣们,最终决定以商鞅的生命作为政治交易的筹码,然而商鞅所推行的法令却依然对秦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如果秦惠文王无法推翻自己的错误决策,秦王的后代又为何不为商鞅进行平反呢?继续阅读《史记》的后半部分,你就会找到线索。你看到没有,尽管商鞅在过往并未表现出对秦国的叛意,但当他身处逆境时,出于绝望,他竟铤而走险,带领邑兵攻打郑县(今陕西省华县)。秦惠文君对其进行剿灭,结果商鞅的军事行动以失败告终,他也因此丧命。这表明,即使商鞅之前并没有叛意,但他最终的举动却切实地加深了其谋反的印象,这可谓是一个极其愚蠢的决定。
在那一刻,商鞅以他的力量与秦军对抗显然没有胜算,倘若他能够亲自前去解释自己的立场,即使被杀也许还有机会在日后的历史中获得平反。然而,如今他已然成为了主动出兵的一方,反叛的事实在历史的洪流中愈加显得不可逆转。后人对于这样的既成事实是难以进行平反的。
事实上,历史上由于权力斗争而遭杀戮并最终获得平反的例子屡见不鲜,例如岳飞、于谦,甚至乾隆时期对其叔叔及鳌拜的宽恕等。这些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人并没有真正实施谋反,他们只是当时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而后来的统治者为了赢得人心,便通过一道圣旨来为他们平反。
殊不知,商鞅的最大失误就是选择了武力反抗,这一点与西汉的“戾太子”刘据十分相似。尽管众所周知刘据是冤屈者,但他与朝廷对立的行为也确实存在,因此即便其孙子刘病已继位,追封的机会也变得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