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BBC播出了一部关于我国秦始皇陵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观点,声称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并非中国古代人民所造,而是由古希腊人协助当时的秦国人建造的。他们认为,兵马俑的设计和制作风格,显然受到了希腊艺术的深刻影响,甚至有指控说我们所塑造的俑像,完全是抄袭了希腊的雕刻艺术。这个观点一经提出,全球范围内立刻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质疑。中国民众对这种言论感到无比困惑,无法理解为何BBC会提出如此荒诞不经的理论。
秦始皇陵至今未曾完全发掘,而我国也并未计划开始大规模的开掘工作。其原因在于,若地宫一旦开启,依靠我们现有的技术,无法确保两千多年前的珍贵文物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为了避免对这些文物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保持地宫的封存状态,似乎更为明智。尽管如此,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年来我们对秦始皇陵的研究没有进展。事实上,几乎每个历史时期,都有盗墓贼试图进入秦始皇陵,连民国时期的军阀们也曾为盗掘陵墓而想尽办法。
从汉朝高祖刘邦开始,历代帝王都在致力于保护秦始皇陵,并时常进行修整。或许正是因为后来的统治者们的悉心保护,才使得秦始皇陵得以保存至今。1961年,秦始皇陵被正式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4年,附近的农民在打井时意外发现了兵马俑的一号坑,考古学家随即进入现场开始了发掘工作。这一古老的奇迹,迅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目光,许多人纷纷前来,渴望一睹这位伟大帝王的容颜。
随着兵马俑坑的进一步挖掘,考古学家惊讶地发现,尽管开挖的区域并不大,但已经出土了超过8000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陶俑,这些陶俑的雕刻工艺极其精美,几乎与真人无异。西方国家也注意到了兵马俑的精细工艺,但他们的第一反应并非赞美中国古人的艺术造诣,反而提出质疑,认为这不符合常理,根本不可能是中国古代技术所能完成的。
西方媒体提出了几个论点:
1. 兵马俑的体型高大,平均身高达到1.75米至1.8米,而中国古人甚至整个亚洲人在那个时代的身高远远达不到如此之高。
2. 与中国早期的陶俑(如周朝、春秋战国时期的陶俑)不同,秦始皇的兵马俑不仅追求形态的写实,而且还力图一比一还原真人,体现出一种高度的精确与生动。这种写实风格,恰恰是西方古希腊艺术的特色。
3.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只有秦朝的兵马俑遗址才出现了如此独特的陶俑,而其他朝代并未出现类似的作品,这使得他们推测,在秦朝时期,或许有西方人来到中国,运用他们的雕刻技艺帮助秦国制作这些兵马俑。
这些论点传得沸沸扬扬,西方的专家们一致认为,兵马俑并非中国本土的创作。正当这种观点尚未消退时,又有新的考古发现进一步加深了这一论调。考古学家在兵马俑坑附近挖掘时,发现了超过80具人骨,其中一具骸骨的DNA报告显示,它可能来自欧洲。这一发现迅速在西方引发了轰动,不少人相信,秦国当时或许确实有欧洲人参与其中,且秦人可能从西方艺术家那里汲取了雕刻技巧。
然而,一位英国专家对这具骨骼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并复原了其外貌,结果发现,这具骨骼的特征明显属于东亚人,而非欧洲人。尽管如此,仍然有不少西方学者坚持认为,秦朝时期发生过某种形式的人口迁徙,欧洲人与中国有过接触,并在文化和艺术上互相交流。而在他们看来,秦始皇陵兵马俑的雕刻风格变化,也许正是受到了这种文化交流的影响。
然而,事实远非如此。所有制作兵马俑的工匠都是中国本地人,使用的是典型的中国皇家殉葬传统,即通过人俑陪葬来为皇帝来生保驾护航。兵马俑上的铭文也都是使用的秦朝的文字,丝毫没有外国字母的痕迹。此外,兵马俑的造型和面部特征,也明显显示出是典型的秦人面貌,与古希腊人的面容相去甚远。难道仅仅因为秦始皇要求人俑的造型要逼真,西方的艺术风格就应该被贴上“抄袭”标签?
至于为何秦始皇要求铸造这样一批庞大的兵马俑,原因可能与秦始皇个人的执念和信仰有关。秦国经历了几代皇帝的奋斗,最终由秦始皇嬴政实现了统一大业。作为第一位统一的皇帝,秦始皇对权力的掌控和永恒的追求几乎到了极端。为了确保自己在死后仍能继续支配天下,秦始皇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资源,修建了宏伟的地宫并铸造了这些兵马俑。而秦朝之后的皇帝们,毕竟大多数是通过争夺而得以继位,他们并没有秦始皇那样的执念,因此也没有再修建如此庞大的陵墓和兵马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