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方保墓志》(又称《解府君墓志》)于1999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02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志石高50厘米,宽49.5厘米,呈近似正方形,无志盖,志文楷书,字径约2厘米,字间以方界格分隔,推断为直接书丹上石。
墓主解方保,字阿保,祖籍雁门(今山西代县),行伍出身,历任隋殄寇将军、奋武尉、右屯卫步兵校尉等职,卒于大业六年(610年),葬于京兆郡长安县福阳乡修福里。
该墓志的发现填补了隋代碑刻研究的部分空白,其书法与装饰艺术均被视为隋代墓志的典范。作为出土的书法材料,为研究隋代军事、社会提供了实物资料,更在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隋代书法在南北朝基础上走向统一,《解方保墓志》正是这一进程的典型体现。其结体平正宽博,布白匀称,字形略向右上方倾斜,呈现出动态平衡。用笔以方峻为主,兼具圆转,线条细劲挺拔,既有北朝碑刻的刚健朴茂,又融入了南朝书风的清丽秀逸。这种方圆结合的笔法,既避免了北碑的粗犷率性,又摒弃了南帖的浮华纤弱,形成“妍质兼备”的独特风格。
与隋代名碑《龙藏寺碑》《董美人墓志》相比,《解方保墓志》在结构上更趋严密,中宫紧缩而外围舒展,字势灵动,已显唐楷雏形。其章法整饬有序,通篇气脉贯通,无丝毫懈怠,堪称隋楷成熟期的代表。
该墓志对唐代楷书有奠基作用。其笔法中的“细劲挺拔”与唐人风格一脉相承,而结体的“平正宽博”则影响了褚遂良的疏朗布局。相较于唐楷的森严法度,《解方保墓志》保留了更多隋碑的自由意趣,为后世楷书的技法化发展提供了过渡样本。
《解方保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