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与南方的小年为何不同天?实际上,北方朋友认为小年是在腊月二十三,而南方朋友则认为是腊月二十四。那么,南北方的小年相差一天的原因何在呢?这个问题可以追溯到历史传说中的朱元璋。
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小时候过得相当艰难。记得有一年临近春节,他非常渴望能吃到肉,便鼓起勇气跑到肉铺去赊账,希望能向老板借一点肉回家过年。肉铺的老板却不愿意答应他,朱元璋于是转而说道:“那猪头也成啊!”在古代,猪头的价格比较低廉,但老板依然无情地拒绝了他。
朱元璋感到极其愤怒,离开肉店的时候在墙上留下了一首打油诗,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憧憬:“可怜可怜真可怜,别人有年我无年,赊个猪头要现钱,有朝一日当皇上,老子要过二个年。”出乎意料的是,这个贫困的小子后来竟然白手起家,完成了从人到皇帝的逆袭。为了兑现他小时候的承诺,当他成为皇帝之后,决定在正式过年之前设立一个小年。
朱元璋想到这个主意的那一天恰好是腊月二十二,于是他就规定翌日为小年。然而,因为南北方相距较远,朱元璋的圣旨传到南方时已是腊月二十四,因此形成了北方的小年在腊月二十三,南方的小年在腊月二十四的局面。
不过,这种说法并没有充分的逻辑支持。毕竟,朱元璋是在南京建立政权的,如果真有这样的诏令,那么南北的小年应该是反了过来的,即南方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北方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因此可以推测这与朱元璋无关。
历史资料表明,早在清代之前,许多地方的祭灶习俗都是定于腊月二十四那天。在这一天,人们会在灶王爷的供桌上摆放糖瓜和糕点,目的是为了让灶王爷饱嘴,无法在天庭向玉帝诉说人间的坏话。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间,祭灶的传统依旧是腊月二十四。到了清朝中后期,腊月二十三开始出现祭天的大典,为了节约开支也一并祭祀了灶王爷。北方地区受到清朝政府的影响,也逐渐在腊月二十三这天祭灶,因而开始过小年。
此外,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被称为“官三民四”,意思是官员们在腊月二十三庆祝小年,而普通百姓则在腊月二十四过节。由于清朝的许多官员多半出身于北方,所以众多百姓也便顺应着官员的节奏,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开始庆祝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