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国宝上的字,是“之”还是“出”?
迪丽瓦拉
2025-09-05 09:35:57
0

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 5月9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这件国宝上的字,是“之”还是“出”?》的报道。

1000多年前的大唐,有个猛人叫王玄策。

他从大唐的长安出发,前往当时的天竺,一路翻山越岭,历尽千辛万苦。

在到达西藏边境小城吉隆时,王玄策一行已是风尘仆仆,眼前秀美的景色一洗他们的疲惫。

望着远处巍峨的雪山和近前郁郁葱葱的树林,王玄策感慨万千,将心中的豪情永久地留在了一块崖壁上。

千年之后,这块勒石记功的石刻,已经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西藏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汉藏文石刻,不仅见证了祖国内地与雪域高原自古以来交流交往交融的史实,也记录了中印之间长达千年的友好交流历史。

但这件国宝自发现之日起,就留给人们一个长久的疑问——它的名称,到底是“大唐天竺使之铭”,还是“大唐天竺使出铭”?

这是在西藏吉隆县拍摄的“大唐天竺使之铭”摩崖石刻(资料图)。唐显庆年间,王玄策第三次出使,路过今天的吉隆,突遇洪水阻路。见此地风景壮丽,他有感而发,留下了这一影响前年的石刻。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王玄策,河南洛阳人。作为大唐使者,他曾三次率领朝内良家子弟出使天竺,并把在天竺的所遇所感都记录下来。

在他第二次出使天竺时,中天竺大臣阿罗那顺篡权夺位,派了几千名士兵袭击使团,王玄策被俘为人质。这位自带光环的大唐使者,机智脱身后,随即到吐蕃、泥婆罗借兵,反攻阿罗那顺,并大获全胜,成就了“一人灭一国”的传奇。

显庆年间,王玄策第三次出使,路过今天的吉隆,突遇洪水阻路。见此地风景壮美,他有感而发,留下了这一影响千年的石刻。

石刻长1米,高90厘米,现存24列约220字。

当地人把它叫作“阿瓦甲英”,意为“父亲汉字”,以表尊崇之意。

铭题一共7个字,位于正文上方,是自右向左的一行阳文篆书。

铭文正文,则是竖刻的阴文楷书。

如今,石刻经过1000多年的风雨侵蚀,损毁严重。

尤其是这个石刻的铭题,有人叫“大唐天竺使出铭”,有人叫“大唐天竺使之铭”,一直没有定论。连2022年9月出版的全面系统展现西藏历史研究成果的权威著作——《西藏通史》,对此也是难下定论,只能以“《大唐天竺使出(之?)铭》”来表述。

是“出”还是“之”,这个字究竟应该是什么?

记者实地观摩了这块石刻,经咨询有关书法学家和古文专家,并多处比对之后,终于有了答案!

应该是“大唐天竺使之铭”!

理由如下——

乍一看,这个字很像楷书的“出”字。

但铭题整体用的是篆书,所以这个字是“出”还是“之”,关键就是看这两个字的篆书分别是怎么写的。

小篆“出”的写法延续了甲骨文与金文的笔画逻辑,字形以“止”和“凵”为基础进行构建。甲骨文和金文中“出”的下部是一条上弯的曲线,表示这是一个门口或土坑口;上部是一只脚,表示走出。演变至小篆时,“出”字底部写法仍是一条弯曲的曲线,用来象征空间。

《说文》中许慎对小篆“之”的解释是:“象艸過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在许慎的描述中,小篆“之”字可以拆解为上部的“屮”和底部的“一”形横笔。

铭题中争议之字虽有残损但程度不深,字的整体边界清晰,可以明显看出“屮”下是粗壮有力的“一”形横笔,这与《说文》中对小篆“之”描述的字形结构相符。

因此,从书法结构分析,这个篆体字是“之”而不是“出”!

此外,从字义分析,“大唐天竺使出铭”语义不通,而“大唐天竺使之铭”语义清晰、语法通顺,符合古代汉语行文习惯。

必须明确,这场关于“之”与“出”的讨论,不仅是两个汉字的确定,更是对历史细节的深入挖掘。

“大唐天竺使之铭”的发现,对于研究唐代与西藏地方乃至天竺等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具有重要的考古意义。

它见证了祖国内地与雪域高原自古以来交往交流的历史事实,也是中印长久友好交流的历史注脚!

很难想象,在那个没有飞机、汽车的时代,王玄策带领他的使团,穿越崇山峻岭、荒漠戈壁,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和友谊发展。

如今,大唐和天竺的友好交流仍在延续,中国和印度、尼泊尔的民间交往、商贸往来持续不断。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如今再看“大唐天竺使之铭”,传承的是精神,不变的是友谊!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王... 一、引言 在国军众多将领中,王耀武无疑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相比于黄维稍显呆板、杜聿明有些僵硬,...
400年前的中国“背包客”:徐... 1607年的江南早春,杏花微雨沾湿了无锡徐家的青石板。二十二岁的徐霞客将墨迹未干的科举落第文书丢进火...
百余件青白瓷亮相景德镇 展宋代... 景德镇5月21日电 (李韵涵 程万海 余乐进)20日,“唯我青白——景德镇历代青白瓷文物修复展”在江...
原创 老... 在1955年,中共中央在北京的怀仁堂举办了一个庄重的授衔仪式,授予了开国元勋们新的军衔。陈庚将军荣升...
原创 陈...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有四大家族,其中包括“蒋介石家族、宋子文家族、孔祥熙家族以及陈果夫、陈立夫家族...
原创 唐... 公元737年,唐玄宗年届52岁,正值雄心壮志之时,却将目光投向了他20多岁的儿媳杨玉环。某日,他忽然...
原创 临... 大家好,我是小步,欢迎收听《七雄归一系列》之第22期。 上期我们介绍了长平之战的前两个阶段,讲述了赵...
原创 不... 在探讨缅北局势时,我们不可让果敢的问题淹没了我们的视野,更需关注那些独特而引人注目的佤邦,尤其是与其...
原创 满... 如今,大多数满洲人已经改用了汉姓,这其中有许多人原本就来自汉族,而真正的满洲贵族或朝廷后裔却极为罕见...
隋唐英雄武力大揭秘!这10位猛... 八百斤的擂鼓瓮金锤砸下来,四平山一百二十万大军瞬间人仰马翻。 李元霸站在尸山血海中,病鬼般的脸上写满...
刘备去世之前为何要说赵云不可重... 说起赵云,大家都想起他在长坂坡的英勇,想起他用全力护阿斗的忠心。 古诗也有云“子龙一身都是胆,更有仁...
原创 1... 新中国的诞生,是无数开国将帅以血与汗为代价拼搏而成的历史。从红军时代的枪林弹雨,到建国后的百战百胜,...
“东山再起”的“东山”,指的到... 在浙江绍兴上虞的群山之间,有座海拔仅58米的小山丘,却让李白、苏轼等文豪留下30余首诗词。这里就是成...
原创 “... 2022年5月,一场关于“毒教材”的风波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事件的导火索,是一位家长偶然翻阅...
原创 连... 明朝因为“靖难之役”而发生了动荡,围绕着继位问题,尤其是朱标、朱棣和朱允炆之间的争论成为了焦点。这些...
原创 田... 商洛首个供销社在商南的诞生 文/田光庆 提到“供销社”,许多人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那个时代的画...
楼宇部分不是文物!三问安徽凤阳... 5月19日, 安徽省凤阳县明中都城鼓楼楼顶瓦片大面积滑落引发关注。(此前报道:) 为何竣工验收后没多...
原创 6... 1953年7月27日,中朝美三方在朝鲜板门店正式签署了朝鲜战争停战协议,宣告了历时三年的朝鲜战争的结...
原创 被... 一、蜀汉五虎将压倒五子良将 《三国演义》中的蜀汉五虎将,以及正史中曹营的五子良将,虽然两者地位和背...
一见·从龙门石窟之行,感悟中华... 洛阳城南,伊水潺潺,苍峰屏峙,石窟生辉。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洛阳市考察了龙门石窟,了解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