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是一种常见且极具危害性的灾难,每年都会给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威胁。现代社会,火灾发生时,拨打“119”电话,经过训练的消防队员便会迅速出动,使用专业设备进行扑灭。然而,如果回溯到古代,面对火灾,古人该如何应对呢?古代是否有类似现代消防队的组织呢?
“消防”这一词并非源自中国,而是近代从日本引入的外来词。这里的“消”意味着扑灭火灾,而“防”则代表预防火灾。日本将这两个字结合,创造了“消防”这一概念。
中国自古便有消防的概念,古代通常称其为“火政”。《周礼》记载,西周时期,政府已设有专责火灾管理的官员。此外,《后汉书·百官志》中提到,汉朝设置了“执金吾”一职,专门负责防火与治安工作,尤其是宫城周围的安全问题。执金吾下设有若干街亭,每个街亭负责相应区域的治安与消防工作,类似于今日的派出所和消防队结合体。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年轻时便有意愿从事类似工作,梦想着做一名负责消防和治安的官员。
在唐代,执金吾一职被“武侯铺”取代,武侯铺内部也配备了灭火用的水袋。水袋通常由牛皮或羊皮制成,容量可达到三到四石,内里还配有一根长竹管,可以帮助水流准确地喷向火源。与传统的水桶相比,这种设备的远程操作性更强,灭火效率也更高。
在古代,消防人员的工作并不单一。我国最早的专业消防队出现在宋代,被称为“潜火铺”。潜火铺的设置依据城市的规模而有所不同,通常会设在城市的高地上。每个潜火铺内都会修建“望火楼”,塔楼的基座高达九米左右,站在上面可以清晰地看到周围区域,从而及时发现火情。望火楼内会悬挂旗帜或点亮油灯来发布火情警告,旗帜的颜色和数量代表着火灾的严重程度。白天,举旗代表不同区域发生火灾,而夜间则用油灯代替,信息更加直观且醒目。潜火铺内的灭火器材种类齐全,包括水桶、火叉、云梯、斧锯等器具,看起来好像是消防与拆迁设备的结合。
当望火楼发出警报时,潜火兵会迅速集结,穿着印有编号的“火背心”以防止外人混入火场,并携带防火毡帐,避免被火焰灼伤。潜火兵抵达火灾现场后,通常会采取泼水的方式来扑灭火焰。对于高处或难以接近的火源,潜火兵会使用更为精密的远程灭火工具。例如,除了前文提到的水袋外,宋代还使用了水囊。水囊由猪或牛的膀胱制成,能装入五到六升水,投掷到火源上,破裂后即释放水流,达到灭火效果。为确保灭火时水源充足,古代城市密集区通常会设有消防水缸,像清朝紫禁城内就配备了三百多口铜制水缸,随时备用。
宋代还发明了一种名为“唧筒”的远程灭火设备。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唧筒由两根长度相同的竹筒组成,一根粗一根细。细竹筒包裹棉絮后插入粗竹筒中,用时将细竹筒拉出,水通过压强从细竹筒中喷射出来。这种设备的工作原理类似于现代的水枪或注射器,能够远距离精准地扑灭火源。直到清代,从日本引进的“消防水龙”取代了唧筒,成为当时最先进的灭火工具。
若火势无法扑灭,古代的消防人员会采取其他方法限制火灾蔓延。防火墙就是其中的一种措施,通常是修筑一面高出建筑的空白墙,火灾蔓延至此会因无法燃烧而停止。如果没有防火墙,潜火兵则使用“麻搭”这种工具,竹竿上系上麻布,涂抹泥浆形成防火隔离层,帮助减缓火势蔓延的速度。最后,如果火势过于猛烈,防火墙也无法阻止火灾蔓延,潜火兵会用斧锯、大索等工具拆除火灾下风向的房屋,开辟防火隔离带,阻止火势蔓延。虽然这样会导致房屋被拆除,但根据《宋会要辑稿》记载,房主可申请国家补偿,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火灾损失的补偿制度。
总的来说,古代的消防工作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还体现了古人对防火技术和灾后补偿的关注,展现了中国古代在应对火灾方面的智慧与实践。
上一篇:守护千年根脉 留住历史记忆
下一篇:古代医学的巨匠与“医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