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长河》电视剧中提到的于振甲,表现出的是一种顽固的官吏风格,虽然他因为皇帝的需求而没有面临太多的困难,但他的人物形象仍然令人印象深刻。在观看电视剧时,我不禁想了解这位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究竟他在历史中是什么样的人?是否和电视剧中的描绘相符呢?让我们从三百多年前的历史中,深入了解这位人物的事迹。
1638年,于振甲出生,享年63岁。他是汉军插红旗人,字挥甲,号如山,因此也被称为“振甲”。他的出生地是辽东盖州(如今的盖州市,可以算作一个旅游胜地)。于振甲的父亲名叫国安,母亲是康氏。在他出生不久后,家族随父母迁往广宁(现辽宁北镇市)。20岁时,于振甲进入国子监学习,23岁毕业后便参加了人事部门的笔试。
他的第一次官职是帖木儿式,主要职责是负责满汉语言的奏章翻译、档案记录等工作,官职虽不显赫,最高为七品,但由于职责轻便,许多官员都能在此基础上得到晋升。
于振甲的伯父是一位屡立战功的大将,但没有子嗣,因此他得到了伯父的资助。年纪轻轻便被任命为县令,他在治理期间非常宽厚待民,关心百姓,常以民为本,展现出一位良好官员的风范。
康熙七年(1668年),于振甲被任命为乐亭县令(电视剧中将其设定为桃源县)。此时正值当地遭受水灾,百姓困苦。他向上级申请免除税赋并进行赈灾,但初次申请时被知府拒绝。然而,他并未放弃,回到县城后,他劝告民众:“作为地方父母官,即便遭遇灾难,也不能袖手旁观。”他再次向上级报告灾情,巡抚甘文焜经过调查后认为情况属实,并将此事奏报朝廷。康熙帝得知后,指示户部紧急拨款八千两银子进行救灾,灾区的田赋也得到了减免,受灾百姓的负担大大减轻。此后,于振甲被晋升为沧州知州,官职升至五品。
然而,康熙八年,于振甲因受到牵连被降职。此时,乐亭百姓却不舍他离去,甚至有人将请求书送至京城,恳求恢复他的职务。民心所向使得康熙帝深感奇异,指示巡抚金世德调查此事。金世德经过调查后,列出了于振甲的十七条政绩,最终康熙皇帝下令恢复振甲的职务,令他继续担任乐亭县令。于振甲在重任之下感慨道:“世间的贪官都是为己,而百姓的痛苦是因为官员的懈怠。只有为民所思的官员才是真正的好官。”
在担任知州期间,于振甲继续展现出色的治理能力,深得百姓爱戴。康熙十八年,他在金世德的巡查中受到表扬,并被推荐为通州知州。在通州任内,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震,许多房屋倒塌,民众受到严重影响。于振甲迅速带领官员捐资修建灾后设施,并亲自指导重建工作。他不仅捐资修复文庙,还特别关注灾后民众的安置和生活保障。他以身作则,不仅给出了资金支持,还亲自带领民众修复基础设施。
担任通州知州期间,他严明法纪,秉公执法,公开审理案件,使盗贼不敢轻举妄动。即使是顽固的罪犯,也能在他的治理下得到教化,社会治安得到了很大改善。由于他总是与民众同甘共苦,百姓纷纷传颂他的德政。
在任江宁知府期间,他推行简朴的政策,反对官员受贿,致力于简化政府管理,体现了高洁的为政风范。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帝南巡至南京时,专门在通济门外与诸臣会面,并对振甲的廉洁政绩给予高度评价,亲自颁发手卷表彰。
康熙三十七年,黄淮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水灾,振甲被任命为河道总督,负责治理黄淮一带的水患。虽然年过六十,他依然不顾身体的疲惫,日夜奔波在河道治理的第一线。多次亲自视察并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成功疏通了月河、新中河等重要河道。然而,他长期的过度劳累使得他的健康急剧恶化。
康熙帝得知振甲的病情后,极为关切,不仅赠送御药,还亲自赐诗鼓励。然而,于振甲始终将国家的河务放在首位,甚至在病情恶化时还坚持工作,最终因劳累过度于康熙三十八年病逝。他临终前依然心系黄淮治理,悔恨自己未能早日解决水患问题。
康熙帝深感振甲的忠诚与勤勉,亲自为他举行了两次祭奠,并为他立下了“襄勤”的牌位,作为对他辛勤工作的最高表彰。他的事迹也为后人所铭记,《清史稿》中对他的评价也是极高的。
于振甲的生平,堪称一位真正的好官,他的故事值得每一位后人学习。他不仅是百姓的福音,也是古代清官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