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醉的回忆录中,记录了这样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那一次,戴笠的儿子戴藏宜向沈醉借用了300元公款,却迟迟没有归还。这让沈醉感到十分焦虑,感到无奈之下,他向戴笠求助。戴笠不仅立刻将沈醉所借的钱款归还,还对戴藏宜进行了严厉的教训,并建议他要向沈醉学习。这一系列举动让沈醉感受到戴笠对他的重视与喜爱,他深信正是因为这种关怀,自己才能在事业上一路顺风顺水。
沈醉是军统的四大金刚之一,年仅18岁便加入了军统的前身复兴社,而在他28岁时,已然担任军统局总务处的少将处长。戴笠一向重视乡土情谊,因此来自浙江江山县的人在军统内部占据显赫地位,而来自湖南湘潭的沈醉能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确实与他的个人能力密不可分。
沈醉的加入复兴社是由余乐醒引荐的,那时的他与戴笠的儿子年龄相仿。对此,戴笠对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十分器重,甚至给他100元,让他在杭州游玩一番。直到多年以后,沈醉才意识到,戴笠当初赏识他的原因在于他尚年轻、单纯,具备了极高的可塑性,因此身为急于培养心腹的戴笠,自然倾向于选中他。
无论起初戴笠出于何种动机,他后来确实全力扶持沈醉,而沈醉也没有辜负戴笠的期望。他才智兼备,且洁身自好,年纪轻轻便已跻身少将处长之位。在当时的国民党中,像沈醉这样远离酒色、赌博和其他恶习的人实属凤毛麟角,让人倍感珍贵。
沈醉的这种自制能力,与他的母亲之间的影响息息相关。沈醉的母亲罗裙是清末著名诗社南社的成员,而沈醉这个名字灵感来自李清照的名句“沉醉不知归路”。这位才华横溢、淡泊名利的母亲对沈醉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看到沈醉年纪轻轻便身居高位,罗裙内心的忧虑往往大于欢喜。她清楚地知道“登高风险重”,年轻人在权力面前容易迷失方向,因此反复叮嘱沈醉:“一个人可以不在官位上,但必须要端正做人”。在沈醉从事特工的岁月里,他内心其实是极为矛盾的,因为这个职业与他母亲的教诲相冲突。戴笠意外去世后,沈醉置身于军统的权力斗争中,面对与毛人凤并不亲近的局面,他为避祸主动申请调离,毛人凤直接将他派往云南,担任云南站的站长。
这是沈醉经历的低谷,却也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后来的发展中,沈醉意外地被云南省主席卢汉要挟,迫使他参与起义,最终脱离了特工的生涯。此时,他的母亲和妻儿早已移居到台湾,而台湾方面在宣传上对外宣称沈醉已经遭遇不测。这一消息给正值高龄的罗裙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她不堪承受,最终客死他乡,直至去世都未曾知道自己的儿子其实安然无恙。
解放后,沈醉在狱中进行积极改造,最终获得特赦。在1981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他出席了第五届政协会议。1996年,82岁的沈醉在北京逝世,留下了一段精彩纷呈却又充满波折的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