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1月13日,主席在会议上发表讲话,透露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我们将要离开陕北。朱德随即补充道,红军即将进行第二次战略大转移。会议的结论是,拟定了《作战新计划》,打算展开第二次长征,具体路线安排如下:
首先,占领同蒲路;然后越过冀鲁豫交界;接着跨越直鲁豫之交,渡过黄河;再经过皖鲁,进军鄂豫皖;之后移师鄂豫陕,最终转向西北。
那么,红军在陕北条件优越的情况下,为什么要发起第二次长征呢?再者,红军与张学良、杨虎城的合作已愈加紧密,西安事变即将爆发,为何还要离开陕北?
这一切的根源可追溯到宁夏战役的失败。红军抵达陕北后,蒋介石调集了大量兵力展开围剿,红军一度陷入困境。陕北地区本来就经济落后,土地贫瘠,人口稀少,贫困严重,而随着红军的到来,蒋介石指派“中央军”、东北军、17路军、阎锡山的军队与马家军联合,实施了极为严密的封锁。
随着红军队伍的不断壮大,当地的军民比例失衡,原本1名红军配13名农民,到后来已经变成1名红军配5名农民,这使得红军的后勤保障面临更大压力。
在粮食供应上,红军战士的伙食标准在1934年每日为0.14元,而到1936年初,每日仅为0.03元(这包括柴米油盐和木炭),一个月的费用不到一块钱。六军团的王震和陈伯钧在电报中提到:“我们部队大部分时间只能吃野菜和树皮,当前士兵普遍感到饥饿……”
总的来说,红军在陕北的生存空间已经越来越狭小,敌人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要想突破困境,必须打开通向苏联的通道。
事实上,早在1935年8月5日,在毛儿盖召开的会议上,就明确提出:西北地区是蒋军统治较薄弱的地方,地理上接近苏联和蒙古边境,红军若能进入该区域,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根据这项决议,总部决定通过游击战的方式,突破至苏联边界,获得国际援助,并借此扩大国内战斗。
1935年11月,苏联派遣张浩(林育英)来陕北,传递了斯大林的指示,表示苏联欢迎中国红军的主力前往北方(蒙古)和西北(新疆)一带。红军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一致同意这个建议,并计划与苏联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张学良也希望通过支持红军向西北扩展,以与蒋介石抗衡。他不仅建议红军占领宁夏、甘肃西部,还派遣代表与新疆的盛世才接洽,希望与苏联建立联系。
所有人都认为,一旦与苏联建立联系,战略依托问题就能彻底解决,红军的未来将有更多发展空间。因此,主席在会议中明确表示:“打通苏联……是今年必须完成的任务。”
从战略层面来看,打通苏联的路线有两条:一条是从宁夏至绥远西部,另一条则是从甘肃(张掖)、凉州(武威)、肃州(酒泉)出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宁夏战役的计划随之制定。
作战计划是由二、四方面军打前锋,或从甘肃或从青海向西进攻,随后一方面军将负责策应,向天水、兰州一带转移。而三大方面军将集中力量向西进军,打通西北与苏联的陆上交通,稳固根据地并建立西北国防政府。
从计划上看,红军的三个方面军必须渡过黄河,而红四方面军则是先行部队。为了实施这一战役,红军在1936年7月下旬成立了西北局,由张主席和任弼时担任主要领导,并着手制定《十月份作战纲领》。
然而,敌军并不袖手旁观。蒋介石将大军分成东、西、南三面包围陕北,并提出了“通渭会战”计划,意图通过围剿消灭红军主力。
10月11日,总部发布了《十月份作战纲领》,决定提前实施宁夏战役计划,要求各部队在11月上旬完成进攻宁夏的准备工作。计划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强大的联合作战打击蒋军,同时消灭西北地区的马鸿逵势力。
当时,蒋军集结了30万兵力,计划从东、西、南三面向静、通、会等地区大举进攻,并在10月23日先后攻占了会宁、静宁、界石铺等地,红军在这些战斗中损失惨重。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红军继续激战并设法渡过黄河,但由于指挥部的协调问题,原定的海打战役未能如期展开。由于调度失误和敌军调整部署,战役最终流产。
11月8日,总部决定放弃宁夏战役计划,并发布了《作战新计划》,即进行第二次长征,开始新的战略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