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曾经说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一经典句子总结的核心意思便是:在古代,天下的资源和人才都归天子所有。然而,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古老的常规现象却成为了例外。那个时代,诸多杰出的将领争相出头,像吴起、孙武、成得臣、白起、李牧等,皆是听名遐迩的英雄豪杰;同时,众多能够谋国治事的贤士也纷纷聚集,像晏子、李斯、邹忌、苏秦等人,才华横溢。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些才俊都选择了辅助地方诸侯,而没有一个人愿意投身于周天子的麾下。从表面上看,这些人均有着丰富的知识与见识,应该懂得“天下为周王所有”的道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不愿意辅佐周王呢?
其实,这些人才之所以宁愿投身于辅助地方诸侯,而不愿意归附于表面上看似是权力中心的周王,实则与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公元前1046年,武王姬发领导着众多诸侯,讨伐残暴的商纣。在牧野一战中,他们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成功建立了周朝。武王在夺得天下后,不仅分封了随行的诸侯,使他们各自掌握一片土地,周朝也因此得以兴起。然而,这一制度实现的分封制使得周王朝的统治逐渐松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周王的实际权力开始下降。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更像是个名存实亡的空壳,除了形式上的权威之外,实际上已失去对诸侯的控制能力。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名将和贤士们之所以不愿意辅佐周王,主要是因为这个时候的天子已经沦为无足轻重的摆设。周王无力为他们提供切实的利益和实现理想的舞台,自然难以吸引到优秀人才的追随。再者,周天子的权威早已名存实亡,失去了号召力,这使得那些有志于展现才华的名将和闲臣更愿意选择有实权的地方诸侯。
从周朝的实际情形来看,周王无法为有志之士提供追求荣华富贵所需的基础条件。古代的文臣武将们通常追求的理想简单明了,他们通过学习文化和军事知识,希冀找到一个合适的出路。用现代的说法来讲,就是在掌握专业技能后,追求一个理想的老板。像李斯、白起、苏秦等人,能够在为地方诸侯尽心竭力时,展现他们的才华同时,还能获得可观的酬劳,这不仅让他们过上富裕的生活,同时也帮助他们的雇主壮大了实力,达成了心中的理想。而周王却无法满足这些人最基本的需求,注定无法吸引到优秀的贤臣良将。
自从武王姬发采纳分封制以来,周礼就成为了约束诸侯的“宪法”,周朝的发展几乎都在这一框架之内进行着。然而,令人感到讽刺的是,周礼对周王本身的约束最为严苛,因为其他诸侯国可以依靠周王已被架空的状态,偶尔违规,而周王却不得不固守规矩,无法示范破坏前例。众所周知,尽管武王将很多国家分封出去,但这些诸侯国本质上仍然属于周王的名下。换句话说,周王虽是众多诸侯国的盟主,但应当可以随时征用各诸侯国的资源,包括土地、军队以及调动诸侯的权力,而这一点在周王权力日渐式微的现实中却显得愈加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