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谭老板来训话。”
在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的三巨头一直广为流传,指的就是陈毅、粟裕和谭震林三人。其中,陈毅与粟裕因默契的配合成为了佳话,而谭震林却相对低调,几乎成了人们谈论的“隐形巨头”。
尽管在名气上,谭震林不如陈毅和粟裕出名,但他在军中的威望却极高,许多士兵都对他心生敬畏。谭震林不仅具备高强的军事指挥能力,他在各方面的表现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有一个非常特别的技能,谭震林总是能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毫不费力地在报告中展现出超凡的记忆力。每次作报告,他基本不需要书面稿子,只列出几个要点,其他的内容就能流畅地展开。这种独特的能力使得他非常反感那些依赖稿件的报告,并且他常常说:“如果领导干部在会上照念秘书起草的稿子,那不成了傀儡?!再说,人家写的稿子,毕竟不全是自己的见解嘛!我看还是争取自己写报告好,这样无非是辛苦点。”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决定重建新四军,将部队整编为7个师加一个独立旅,谭震林被任命为第六师的师长兼政委,下辖两个旅。尽管谭震林从1938年起就指挥新四军在皖南开展游击战,但他更擅长的是政治工作,军事指挥经验相对较少,这也在六师十八旅与日军对抗时显现出问题,造成了较大损失。
1941年10月,六师十八旅北渡长江,转移至苏中地区。虽然不久后改为第一师建制,并且由粟裕统一指挥,但谭震林依然担任了新四军政治部主任兼第一师政委。然而,即使如此,他的到任还是遥遥无期。直到1942年10月,粟裕决定在江苏南通市如东县南坎镇召开会议,讨论两师合并后的指挥问题,谭震林才到场,并在会上以新四军政治部主任的身份作了“精兵简政”的报告。
当时的会议现场,谭震林用他的记忆力和深厚的军事知识,丝毫没有依赖稿子,从国际、国内形势到苏中工作,甚至能详细讲述苏联红军的战果,包括俘虏人数、敌军伤亡、缴获的武器等数字,一字不差,报告结束后,参与者康迪核对了所有细节,发现没有一处差错。
谭震林的报告风格也很独特,他从不依赖别人代写报告,而是亲自撰写并即兴发言。在过去的革命年代,谭震林注重实干,经常深入一线,亲自参与战斗和群众工作,这使得他的报告总能精准把握关键问题。
有一次,一名军官向谭震林请教如何做好报告,谭震林严肃地说:“革命的事业是很复杂的,目不识丁怎么能干好工作呢?就算是打仗,也得有文化。军事是一门科学,不能光凭勇敢,光凭勇敢只是莽夫。不了解形势、缺乏战略战术的分析,就会失败。而知识分子也是一样,读了书却无法应对实际问题。”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也深深影响了他的部下。
谭震林一生热爱读书,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也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他曾回忆自己当学徒的经历,尽管当时生活困苦,但这段经历培养了他终身学习的习惯。谭震林的父亲是矿山小职员,家里经济困难,他的几位哥哥早早就投入劳动补贴家用,而他自己则幸运地被送到城里的“太成堂”古书铺做学徒。尽管工作非常辛苦,但他每天晚上都会偷偷阅读书店里的书,尤其是一些旧小说,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等,这些书籍成了他自我学习的重要资源。
在革命时期,谭震林不仅重视理论学习,更注重实践。在多次战斗中,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军事才能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在抗战和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谭震林的果敢与决策帮助部队多次化险为夷。他以“谭老板”之名广为人知,因为他的严厉与高效,让人又敬又怕。即使是身处险境,谭震林依然不忘组织部队学习,保持对知识的渴望。
他也是一位严格要求自己和部下的领导者。一次,在浙江省委担任领导期间,他对自己的弟弟谭云也毫不手软。面对弟弟要求特殊待遇的请求,谭震林没有丝毫妥协,严格按规定处理,最终弟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谭震林的为人和高尚品格不仅在党内外赢得了极高的评价,他始终坚持原则、廉洁自律,身处高位时从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直到去世时,他身上的内衣仍然是补丁,这种作风让许多人动容。
尽管外界对于谭震林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他严于律己、严于待人的精神永远铭刻在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