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找工作时,一封介绍自己的求职信或简历几乎是必不可少的。实际上,求职信的历史悠久,早在古代的文人中,我们就能看到这种自荐的形式。比如,我们熟知的唐代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等,都曾通过写信或诗歌来向他人推荐自己。
那么,古代的求职信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他们会如何向他人展示自己?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历史上那些有趣的求职信故事。
在唐代,求职信的写作常常被称为“觅举”。这个词语准确地反映了唐代科举制度下,举子们应试时的特殊情形。当时,士大夫仍然在朝中拥有很大的权力,很多举子往往需要跑到他们的门下,寻求提携。举子们常用的方式就是“陈诗”,通过向相关大臣递交自己的诗作,来获得机会和推荐。
古代最著名的求职信之一,莫过于白居易写给顾况的诗稿。初到长安的白居易,或许对自己的才华有些过于自信,但刚到京城时并无任何依靠。当他手头的积蓄所剩无几时,焦虑心情渐生。于是,他决定向文坛前辈顾况求助,虽然他更希望能获得顾况的赏识和提携,这样能为自己未来的仕途开辟道路。
白居易带着自己整理好的诗歌集,虽然只是手稿,并未成书,前去拜见顾况。某种意义上,这本“处女作”实际上就是他写的求职信和推荐书。刚见面时,顾况甚至开玩笑地嘲笑白居易的名字,表示“长安,白居不易”。但当他翻开白居易的诗集时,看到《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时,顾况顿时被震撼了,他立即改口,不再玩笑,开始称赞白居易的才华。
正是由于顾况的认可与推荐,白居易才逐渐在长安的文坛站稳了脚跟,并最终高中进士,一举成名。从此,白居易的仕途开始辉煌,而他与顾况的友情,也成为文学界的佳话。
另一个通过自荐文走向仕途的例子是陈子昂。据《独异志》记载,陈子昂从四川一路跋涉来到长安,立志施展自己胸中的大志。然而,现实却让他感到十分失望,四处登门求荐,无论赠送诗文还是谦虚请教,几乎所有人都对他冷眼相待,任凭他几乎无路可走。
有一天,他看到一位高价出售的瑶琴,许多达官贵人都来观赏,但无人愿意购买。陈子昂最终决定倾囊买下那琴,围观的人都感到惊讶。陈子昂便开口说:“我擅长弹奏此琴,尽管不曾拥有过焦桐,今日见此琴心中喜悦,千金又算得了什么。”大家都纷纷表示希望听他演奏。第二天,他如约举办了音乐会,并向宾客们展示自己的诗作和琴艺。
他的琴声与诗文赢得了大家的赞赏,人们纷纷传诵他的诗歌,甚至有了“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的佳句,从此他的名字开始在京城流传。虽然这段故事可能带有一些夸张成分,但它展示了陈子昂以自荐的方式成功打响自己名声的巧妙手段。
陈子昂通过文才自荐成功获得了科举的机会,而他日后以诗文和政治才干继续走向仕途,最终得到了武则天的赏识,为他日后的官职奠定了基础。这种通过自荐获取关注的方式,成为了他成功的关键。
杜甫则没有如此幸运。公元745年,杜甫满怀政治理想来到长安,期望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然而,命运对他并不仁慈。当年,玄宗皇帝对政治事务逐渐失去了热情,将考选大权交给了李林甫,结果李林甫通过奸诈手段,选择性地排除所有真正的贤才,杜甫也未能成功中选。
杜甫未能通过科举后,决定采用自荐的方式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才华。他首先向玄宗献上三篇“大礼赋”,希望能得到皇帝的认可。然而,唐玄宗看后虽表示赞赏,却没有实际的提拔。而杜甫也开始通过干谒的方式,频繁向朝中的王公大臣求荐,他的生活困顿,常常用诗文诉说自己的困境,并在诗中表达渴望仕途的愿望。
尽管杜甫并未在长安的仕途上取得成功,但他的经历无疑强化了他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并赋予了他的诗歌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这段求仕经历,虽然并未带给他官职,却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深厚的素材。
唐代文人的自荐方式,表现出一种超越传统的创新精神,尤其是通过“自媒体”的方式向社会展示自我才华和理想。这种自荐方式与后来的干谒有所不同,它更加注重文人的自我表现和个人才情的展示,不仅仅是单纯的功名追求,更包含了文人对理想与社会的自我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