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这场战国时期最为惨烈而又恢宏的战争,是赵括因为盲目自信而大败的悲剧。赵括未曾察觉的陷阱,如同当今的P2P或非法集资项目,在吸引投资时用高回报诱人上钩,却最终让无数人倾家荡产。诸葛亮和韩信等名将也都曾经历过屡次失败,才得以让敌人上当。而赵括,作为一位军中将领,居然轻易落入白起的精心设下的圈套,似乎这也印证了他所谓“纸上谈兵”的历史标签。
然而,我们不妨从更全面的角度来认识赵括。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自幼便迷恋兵法书籍,常与人探讨兵法,论战无不能言之成理。这样的人,真只是口头功夫厉害吗?事实上,作为赵奢的儿子,赵括的军事教育可谓是顶尖的,他也曾随父征战,对秦、齐等国的战争都有过不少实战经验,并非没有战场经历。赵孝成王把40余万赵军交给赵括主帅,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赵括的实际能力未必像后人所说的那样低下。即使与刚出山的诸葛亮相比,赵括的实战经验也要丰富得多,赵孝成王显然不是一个轻易做错决策的君主。
当赵括接替廉颇成为赵军主帅后,果断地改变了廉颇坚持防守的策略,并根据战局调整了兵力布置,甚至在长平之战的关键时刻组织了大规模的军队突围行动。这些战术调整显示了赵括在军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若他真是一个“百无一用的书生”,这些指令怎么可能得到执行?从这个角度看,赵括在军中的地位及其军事才能是得到了广泛认可的。
而“纸上谈兵”这个词,其实是后人对赵括的误解与戏谑。毕竟,在赵括所处的战国时期,哪里会有纸张的存在?真正的“纸上谈兵”是汉代的事情,赵括即使在兵法上有所见地,也不可能使用纸张来演练兵法。所谓“纸上谈兵”,其实只是后人对赵括不幸命运的附会与解读。
赵括为何会如此轻易陷入白起的伏击呢?这要从当时的背景来看。长平之战经过了漫长的半年时间,赵军前期在廉颇的指挥下虽然多次胜利,但在与秦军的对抗中也处于劣势。赵孝成王不满廉颇采取防守的战略,因为长时间的坚守消耗了大量的粮草和兵力,后勤问题逐渐显现。赵国一度不得不向他国求援粮食,而如果继续坚守,军队会因断粮而溃败。于是,赵孝成王决心换将,期望通过改变战略,发动进攻来扭转战局。
秦国当时已经调动了超过60万兵力,而赵军则有45万,这样规模的战争对后勤的消耗极为巨大。与赵国相比,秦国拥有稳定的粮仓和更强大的后勤保障,而赵国则深陷困境,粮草问题成了制约其战略选择的最大难题。秦国消耗不起,赵国也不能再拖下去。秦军利用反间计诱使赵孝成王任命赵括为赵军主帅,希望借此改变赵军的战术,尽快取得胜利。
赵括上任后,继承了赵孝成王的进攻策略,并率军出击,终于迎来了长平之战的最后一搏。上党地区山地多,赵国骑兵的优势在这片复杂的地形中大打折扣,相对而言,秦军的重装步兵反而能够发挥更大的战力。赵括的冒进改变了战争的节奏,然而这种勇敢的进攻最终还是没能扭转局势。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终于迎来终结,赵括战死,赵军投降,秦军将赵军的人马全部坑杀。这一战标志着赵国的崩溃,而赵括的死亡也象征着他在赵军中的重要地位。赵军陷入了绝境,失去了指挥者,迅速瓦解。这一切源自赵孝成王的急功近利和对军事形势的过度乐观。尽管赵括在战略上有所贡献,但在大环境压力下,他未能成功应对秦军的强势攻势,最终导致了赵国的重大败局。
这场悲剧,也许更多地揭示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决策的难题。而赵括,作为历史的牺牲者,不仅是战国时期军事决策的一部分,也成为了后人无数的讨论与思考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