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结束,
又到了合家团聚的时候
。按照民俗传统,进入腊八就是年,老百姓祭灶、包饺子,
糊窗纸,过小年,
年三十当天守岁,初一又是新的一年了。不过说到糊窗纸,很多人都会感觉很陌生,毕竟
现在每家每户
都是玻璃窗,这项习俗已经离我们越来越
远
。
那么糊窗纸是开始于什么时候,历朝历代又是如何变迁的呢?
01窗纸的起源
追溯到最原始的时候,
我们人类还居住在洞穴里
,四面都是石头,没有窗户,更不要说窗户纸了。随着人类的进步,
大家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园
,盖了房子也就有了窗户。然而我国的造纸术是汉朝才发明的,
所以在那之前
无论是皇家贵族还是普通百姓,都得各自
想办法
用什么东西糊窗。
根据找到的文献记录,秦朝的百姓会用
动物的毛皮或者草席
来当作窗户的遮挡物。而富贵人家则会选择用布、绫,甚至
丝绸来糊窗
。毛皮有着不错的保温作用,可以有效阻挡外面的寒潮侵袭到屋内。
但它的透气性就差一些
,冬天还好,赶上炎热的夏天,人就有些难熬了。至于草席,
保温效果一般
,雨水也挡不住,
除非家里太穷
,一般人也不用。所以绢布窗纸应运而生,它解决了
空气流通问题
,但就是太贵了,普通老百姓根本
买不起
。
02历代演变
宋朝年间,窗户纸开始
走进寻常百姓
家中。那时的窗纸质地很软还怕水,一下雨,就
可能导致屋里进水
,搞得老百姓手忙脚乱,糊一次
窗户纸
只能挺几天,性价比
相当之低了
。后来这个问题,被一个
工匠解决了
,他发现造纸时刷上一层桐油再使用细点的
麻条
就能固定纸张。从那以后,窗户纸就变得结实多了,百姓们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这种
物美价廉的纸
。那句‘捅破窗户纸’也流传开来。而东北地区,风雪交加,
一层窗户纸根本无法抵抗
,当地人都会糊上两层,而且会多加几格窗棂格固定,保证窗纸
不被吹坏
。当时每到过年前几天,大家
都会换掉去年的窗纸
,换上新糊的。这一行为,被保留下来,成为了过年前的
固定习俗
。
时间来到清朝,
国外开始工业化,工艺水平越来越高
,透明玻璃
逐渐传入中国
。其实我国也有玻璃,只不过是有色浑浊的,它们大多被
当作工艺品摆件
。我国那时尚未掌握相关技术,所以并未研制出透明窗户。而雍正年间,
有大臣从欧洲不
远万里运送来了一块大玻璃进献给皇帝,此后皇宫就不再用纸糊的
窗户
了。
后来玻璃窗又走入了贵族人家,
民国时期
也只是有钱的富户才能用得起玻璃。在普通百姓阶层,大家还是纸糊窗。每到过年期间,
仍旧重新糊一遍窗户
,迎接新的一年。新中国成立后,透明玻璃窗逐渐进入普通百姓家中,
从城市到农村
,每家都换上了坚固明亮的玻璃窗。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
生活日新月异,纸糊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
03欢乐中国年
回想我们的祖先,他们在过年前糊窗纸时一定是开心和兴奋的。
那时候生活条件差,一年到头才会吃顿肉
,换身新衣服,窗户纸焕然一新,家里也亮堂了,这一切都预示着崭新的一年开始了,
新希望也随之而来
。可以说这个民俗,充满了年味,让人对未来有
所向往
。
这些年来,很多人都表示年味淡了,
过年没意思了
。一方面我们确实远离了一些诸如糊窗纸的民俗,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生活条件好了,
以前过年才享受到的衣食住行
,现在已经成为了每天的日常。历史的车轮在向前行驶,没有人可以阻挡,
就算少了些年味
,只要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聊聊心里话,畅想下未来,
干上一杯美酒,照样可以渡过一个美好的中国年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