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字虎臣,是隋文帝杨坚的弟弟,也是隋炀帝杨广的叔叔。他的封号是“铁肩靠山王”,并且担任了“天下都诏讨兵马大元帅”的重要职务。关于杨林的身份,历史上存在争议。在《说唐》中,最初他被描述为杨坚的叔叔,后来又被称为杨广的叔叔,因此杨林的身份问题一直没有定论。而在《兴唐传》和评书《隋唐演义》里,明确将杨林称为杨广的叔叔。对我而言,我倾向于相信杨林是杨坚的兄弟,而杨广则是杨林的侄子。为什么呢?因为从他们的字来看,杨坚的字为“鼎臣”,杨林的字为“虎臣”,二人的字意十分相近,似乎表明他们是兄弟关系,而非叔侄关系。
无论如何,杨林要么是杨坚的兄弟,要么是杨坚的叔叔,总之他是大隋王朝的皇室宗亲,也是一位至关重要的大臣。今天,我之所以要谈论杨林,是因为我对这位“靠山王”充满敬意。他忠诚也好,或许有些过于愚忠也罢,杨林无疑为大隋的江山社稷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和努力。
杨林的功勋不容小觑!当初,隋文帝杨坚打下大隋江山时,杨林担任三十六路行军都总管,四处征战,不论东南西北,总是冲锋在前,立下赫赫战功。尽管杨林是三军统帅,但每一场战斗他总是身先士卒,勇猛无比。他骑乘的独角金睛兽力大无穷,手持一对水火囚龙棒,每一次挥动都带着无比的威猛。尽管隋唐十八条好汉中杨林只排在第八位,但那时的他已经年逾七旬,依然能勇猛杀敌。试想,七十岁老人依旧如此英勇,年轻时的他又会如何?
杨坚在征战过程中,最信赖的就是杨林。这位亲弟弟(或兄弟)一直是杨坚的得力助手,几乎每场重要的战役都少不了杨林的身影。像“智收鱼俱罗”“恩收杨义臣”以及“血溅马鸣关”等战役,无一不是杨林亲自指挥,亲自出战。杨坚看重杨林,不仅仅因为亲情,更因为杨林的巨大贡献。可以说,隋朝的江山有一半以上是杨林亲手打下来的。
在隋朝开国功臣中,杨林的地位举足轻重,被称为“开隋九老”之一。这九位老臣分别是:忠孝王伍建章、大丞相高熲、大元帅杨林、宋国公贺若弼、大都督鱼俱罗、昌平王邱瑞、平南王韩擒虎、定国公丁彦平以及越王杨素。杨林在这九位中位列第三,但他的功劳和权力却远远超过其他人。虽然伍建章和高熲官职比杨林高,但他们的权力远远不及杨林。杨林不仅坐镇登州,掌握二十万精兵,还有一支由四位心腹将领组成的庞大部队。这四位总兵,各自拥有十万兵马,誓死效忠杨林,忠诚无比。
这样算来,杨林手下的兵力已经超过了六十万。这股力量,不仅让杨林在大隋朝中权倾一时,而且作为“天下都诏讨兵马大元帅”的他,可以调动全朝的军队,无人敢违抗他的命令。只要他下令,所有的将军和太守都必须响应,否则轻则罢官,重则受刑。
然而,杨林不仅仅是一个掌握兵权的将领。他肩负的责任更为重大——他几乎独自支撑着整个隋朝的江山。在年事已高的情况下,他依然奋战在最前线,保护着杨广的统治,守护着杨家的基业。这份责任几乎让他耗尽了所有的心力,他几乎无暇顾及个人安危。毕竟,杨林深知,若他不担当起这份责任,隋朝的未来便没有保障。
尽管杨广在继位后,逐渐变得昏庸无道,但杨林依然是他唯一可以完全信任的力量。杨广甚至对杨林心存敬畏,许多人也许不信,但实际上,杨广深知,若没有杨林的支持,隋朝就会岌岌可危。正因如此,杨林不仅在杨广心中占据重要地位,连那些试图陷害杨林的人也不得不为他的权威所折服。一次,宇文化及试图离间杨广与杨林的关系,结果反倒遭到杨广的痛斥。杨广毫不犹豫地表态,杨林是隋朝的顶梁柱,绝不允许有人轻视他。
然而,尽管杨林有着极高的权威和功绩,最终却未能改变隋朝日益衰落的命运。随着杨广的暴政引发民变,杨林虽然竭尽全力保护隋朝的江山,却终究无法挽回大局。杨林为了守卫隋朝而付出的一生,最后却因戎马一生,死于罗成之手,落得个悲惨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