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六月初九日,正在北京监国的皇太子朱高炽收到了一封来自湖广荆州的讣报:他的十五叔辽王朱植于上月初八日去世,享年48岁。朱高炽感到一阵愕然,随即又审阅了一份密报,得知父皇朱棣远征漠北的同时,还下令召回辽藩远安王朱贵爕和巴东王朱贵煊,目前两人已行至河南裕州。此时的朱高炽不禁心生疑窦,父皇征召辽藩郡王来到京城,意欲何为?朱植这位叔叔一直为人低调谨慎,难道父皇依然怀疑他?不过,他很快意识到,自己尚未完全掌握大权,毕竟这天下还不是自己的人生舞台。他一方面派人将讣告和谥号送至漠北,另一方面指派官员前往荆州行祭并安排丧事。
但朱植与父皇朱棣之间究竟存在哪些深层的矛盾呢?为什么朱棣直到去世也未曾为朱植赐下谥号?
朱植,生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二月十五日,系太祖朱元璋第十五子,母亲为韩氏。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年仅一岁的朱植被封为卫王,至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他被改封为辽王,封国位于辽东广宁(今辽宁省锦州市,地处辽宁西部东端)。辽王府三护卫,被称为“广宁三护卫”。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正月,17岁的朱植离开南京,启程前往辽东。广宁是辽东的军事重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然而,由于当地交通不便,物资运输依赖海运,加上辽东人口较少,广宁辽王府尚未完工,朱植只能先行驻扎于大凌河以北的临时营地。
同年十月,开国元勋武定侯郭英之女被册封为辽王妃。蓝玉案之后,朱元璋放弃了与勋贵之家联姻的政策,但辽东的战略地位过于重要,尤其是高丽国和北元残余势力,成为下一个需要清剿的目标。经过多番考虑,朱元璋决定将郭英的女儿送给辽王朱植,以加强在辽东的影响力。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三月,广宁的中护卫官兵在名将宋晟指挥下北上黑松林(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巴彦县北境黑山),对海西女真酋长西阳哈的老巢展开围剿。明初的女真人尚未有胆量自夸“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经过一次交锋后,女真酋长迅速逃亡。朱元璋对辽王护卫展现出的战斗力非常满意,立即下令扩编辽东军队:“命武定侯郭英会辽东都司,分调广宁、义州等卫官军,设立辽王广宁左、右二护卫,凡有差遣,从王调用。”
由于日后与四哥朱棣的关系破裂,《明实录》对朱植在洪武末年的战功几乎没有记录,反而《明史》对其有所评价:“植在边,习军旅,屡树军功”。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三月,晋王朱棡去世,原本由晋王和燕王维持的平衡被打破,燕王家族逐渐掌握了朝中的主导地位。
当年五月,朱元璋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为了防止朱允炆无法应对日后可能的动乱,设计了一个调虎离山的计策。他先是命令朱棣率领燕山三护卫前往开平备边,随后又下旨让朱棣南下进京。同时,辽王朱植与武定侯郭英、刘真、宋晟等人统领辽东精锐,前往开平北面驻扎,形成对燕山三护卫的包围之势。朱元璋原计划让朱棣一旦进京,便削去其兵权,若其有异心,辽王与武定侯将联手剿灭燕山三护卫。然而,朱棣深知父皇的意图,在淮河以北未进京,而朱允炆虽然登基,但并未理解朱元璋的良苦用心,错过了最佳的时机来应对燕王的威胁。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迅速攻占多个重要城市,形势急转直下。建文帝朱允炆面临巨大压力,而此时,辽王朱植和宁王朱权正面临选择:宁王决定逃回南京,而辽王则遵旨回京。
建文中,靖难兵起,辽王朱植改封荆州,令其驻守。然而,朱植始料未及的是,朱棣最终在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通过金川门攻入京城,并于六月十七日在奉天殿登基称帝。面对四哥的突然崛起,朱植感到无比尴尬,尽管他曾支持过建文帝。
为了保全自己,朱植提出不愿再赴辽东,愿意留在荆州,接受朝廷的安排。朱棣也表示同意,尽管这实际上意味着朱植依然未能完全摆脱父皇的控制。于是,辽王的府邸设在了荆州,但这座王府并不气派,甚至没有正门。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四月,朱棣在大封宗室时,朱植的多个儿子均得到了封号。然而,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二月,宜都王朱贵燯去世时,朱棣表示尽管年幼不幸夭折,但依然给与了祭奠的待遇,并制定了相关制度。
尽管如此,朱棣对朱植的监督依然未曾放松。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他借口辽王府内官员不法,进行了大规模的官员更替。之后,朱植的卫兵和仪卫司也遭到削减,只保留了少数人马。对于朱植而言,他早已由昔日的辽东猛虎,逐渐沦为一个在荆州度日的孤独王者。
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朱植的第三子远安王朱贵爕私自离开荆州,试图向父王上诉。此举引起了朱棣的关注,并鼓励他与父亲作对,成为未来可能的继承者。朱贵爕果然没有辜负期待,将兄弟巴东王朱贵煊拉拢为同盟,一起在朝中制造波动,试图改变局面。
结语: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朱棣因病去世,朱贵爕与朱贵煊兄弟未能在四伯去世前赶到。八月十五日,皇太子朱高炽在北京即位,成为明仁宗。这位历经二十年监国生涯的太子,不仅要面对父皇对自己的猜忌,也要应对两个弟弟对太子之位的觊觎。上任之初,他便决心清算过往,特别是在赐给已故叔父朱植的谥号时,他给出了“简”这一极具象征意义的称号,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朱棣的一个间接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