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原本是春秋时期赫赫有名的强国,凭借其强大的国力,常常成为齐国等大国联姻的对象,足见其一度的显赫地位。然而,随着卫庄公的登基,卫国陷入了接二连三的内乱和灾难,最终走向了灭亡的命运,逐渐沦为周边国家的附庸。
到了战国时期,卫国的宗室开始出现大量的人才外流,其中公孙鞅便是那些离开卫国、寻求新生机会的公子之一。公孙鞅出身卫国庶系宗室,年轻时便对刑法和名声之学产生浓厚兴趣,最终来到魏国,成为魏国相邦公叔痤的中庶子。公叔痤虽为魏国的重臣,但年事已高,身体每况愈下,时日无多。临终时,公叔痤十分担心自己的家臣未来的出路,便在魏惠王前来探病时,向他极力推荐了公孙鞅。
然而,魏惠王对公孙鞅并不看好,未曾重用他。公叔痤见状,急忙表示:“大王,如果您不打算重用公孙鞅,那么请您务必保证他不再离开魏国,否则魏国可能会因此遭遇大难。”这番话虽然出于好意,却未能得到魏惠王的重视。不久后,公叔痤因病去世,公孙鞅也为此感到深深的忧虑。经过一番思考,公孙鞅决定离开魏国,转投秦国。在魏惠王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魏国的灾难已悄然来临。
魏惠王三十一年,秦国联合赵国与齐国对魏国发动了战争,公孙鞅巧妙地利用了计谋,诱骗魏国将领公子卬,使得魏军遭遇了意外的重创。接下来的战斗中,魏国不断败给齐国与赵国,形势愈发严峻。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魏惠王将中央政府机关从安邑迁往大梁,试图逃避即将来临的灾难。同年,由于太子申早逝,魏惠王决定改立公子赫为新太子。
两年后,秦孝公去世,公孙鞅因被冤枉而遭到秦惠文君嬴驷的怀疑,被迫逃回魏国。然而,魏惠王因恼怒公孙鞅曾帮助秦国伤害自己国家的士兵,下令禁止任何人放公孙鞅进入魏国。无奈之下,公孙鞅只能再次逃回秦国,最终在秦国发动叛乱自保,但最终兵败身死,尸体被车裂。
魏惠王三十五年,魏国与齐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于平阿南部举行了会盟。此后,魏惠王频繁亲自巡视军队,凭借丰厚的礼金与礼节,招揽了许多有才之士,邹衍、淳于髡与孟轲等人都纷纷来到大梁效力。魏惠王还在甄城与齐国进行会盟,并宣布改元,创下了国君在世时就可改元的历史先例。
然而,魏惠王改元后的国力并没有因此得到显著增强。仅仅一年之后,魏国的将领龙贾便在雕阴战败,损失惨重,四万多士兵死于秦国之手,甚至连河西之地也被秦国占领。接下来的几年里,魏国的汾阴、皮氏和焦地也纷纷落入秦国之手,魏国逐渐陷入更深的困境。
魏惠王改元七年,魏国为了应对楚国的威胁,暂时与秦国达成和解,双方交换土地,魏国将上郡让给秦国,而秦国则归还了焦和曲沃等地。然而,五年之后,魏国在襄陵战败,接连失去优势。在各国执政与张仪的影响下,魏国的局势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甚至又失去了曲沃。三年后,魏惠王因病去世,谥号惠成王。
在魏惠王去世的当天,魏国迎来了一场异常的天气——大雨夹雪,雪球大如牛眼,砸得城墙破碎。为了避免雪雨造成的伤害,魏国的人民不得不通过栈道安葬魏惠王。尽管群臣纷纷表示延迟葬礼是为了避免灾难,但太子魏赫坚信按时葬礼才是对父王的孝顺。在惠施的劝说下,魏赫才最终决定延迟下葬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