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在中国古代并非罕见现象,但最初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主要出现在少数民族的地区。以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为例,由于极端气候和资源的匮乏,当地居民不得不频繁地迁徙,寻找那些自然条件更加优越的地方。特别是草原地区,水草资源的缺乏迫使居民为生存而不断移动。
中原地区也曾因特定历史背景而发生人口迁移。例如,宋朝和明朝时期,由于战乱的持续,导致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此外,元朝时期,朝廷为了巩固边疆,直接下令在边境地区安置更多的常住人口。与此同时,“闯关东”成为了一个典型的迁移现象。那么,为什么“闯关东”的人们选择了寒冷的东北,而不是前往富庶的南方呢?
实际上,“闯关东”只是古代中国人口迁移方式中的一种,除了这种内陆的迁徙方式外,出海迁徙如“下南洋”也是一种重要的迁移方式。而“关东”一词,从清朝开始,并不仅仅指代东北地区,它泛指的是山海关以东的大部分地区。许多人选择“闯关东”,并非因为其地理条件优越,而是因为这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条件相对适合他们的生存方式。
“闯关东”这一行为并非易事,之所以使用“闯”字,是因为这一迁移过程极其艰难。首先,路途遥远。山东人选择向关东迁徙,往往是因为本地遭遇天灾或战乱,生活难以维持。这使得他们不得不踏上艰难的迁徙之路。然而,从山东出发,穿越艰险的旅途,路程漫长且寒冷,沿途不仅有着恶劣的气候,还有许多土匪的威胁,这让迁移者的生存面临极大挑战。
更为复杂的是,当时的政府对这种大规模迁徙的行为是严格限制的。早在明朝时期,海禁政策的实施不仅约束了沿海的商业活动,还全面禁止了走私贸易。由于人口迁徙常常与走私行为捆绑在一起,因此,迁徙活动遭到严厉打压。尽管如此,许多人还是不得不在这片严寒的土地上寻求生存机会。那么,为什么他们选择“闯关东”,而不是前往温暖、富饶的南方呢?
首先,这与他们不愿意在生活方式上作出太大改变有关系。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于这些在山东遭遇困境的迁徙者来说,他们迫切需要一个能够尽快解决温饱问题的地方,而关东的气候和生存方式与北方并无太大差别。而南方,尽管气候宜人,生活条件优越,但对于习惯了北方的山东人来说,南方的农业环境和生活方式差异巨大,粮食作物的种植方式、气候、环境的差异都使得他们难以短期内适应。因此,他们宁愿忍受严寒的东北,也不愿贸然选择南方这片陌生的土地。
其次,南方土地的紧张也让他们望而却步。自宋代以来,南方已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耕地资源非常有限。对于这些迁徙者来说,想要在南方既获得居住用地又能拥有耕地,需支付高昂的费用,这使得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北方,尽管那里条件艰苦。
再者,从山东迁往南方的北方人,很容易遭遇水土不服的情况。即使在生活环境上能够适应,许多人也难以承受这种突如其来的身体不适,这种问题对于他们来说是无法承受的负担。
除此之外,南北文化的巨大差异也是山东人难以在南方定居的原因之一。自原始社会起,人类便是群居动物,迁移到陌生的地方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尤为重要。南方与北方在语言、风俗和生活习惯上存在较大差异,初到南方的山东人,面临着语言不通、习惯不同的难题,这使得他们与当地居民的融合变得更加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山东迁移者很难依靠当地人提供的支持生存下来。因此,种种因素让他们最终选择了更符合自己生存方式的关东,而不是冒险迁徙到陌生的南方。